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观众。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1.第三段中“迷惑不解”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2.“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从上文看,这“魅力”表现在哪几方面?
3.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联系全文看,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一句,既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又有现实的震撼力。
B.第二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像中繁华的罗马城,而实际中的罗马城并非如此,作者的情绪随之“低落”下来,待看到更多的废墟后作者的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
C.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D.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E.文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增加了文章的力度。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0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小说,回答问题
信任
甘晓成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整理好具体资料后,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您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
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死于一颗子弹,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
请简要概括将军的形象特点。

“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作者安排这个细节有哪些作用?

从全文看,小说以“信任”为题,有什么作用?

论述文阅读
中国崛起所需要的无形文化实力
张汉音
世人所说的文化大致涉及三类内容:精神文化,过程性文化,结果性文化。文化软实力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过程性文化和结果性文化取决于精神文化。无形文化实力指的是精神文化所具有的的决定性力量。精神文化会对行为取向、行动智慧和驱动力产生深刻影响。它的作用如同基因:任何个人、群体和国家的最终成就都不可能超出其“文化基因”所规定的界限。
如果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崛起与强大,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渐次升级,取决于自由市场塑造出来的发展空间和竞争秩序衍生出来的巨大驱动力,那么这些有利因素的形成,其先决条件则是这些国家在精神文化力量方面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文艺复兴把西方国家的人民从神权观念和对神的依赖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使他们认识到了人的价值与能力,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启蒙运动使他们认识和掌握了能够用来发展并表现自我价值与能力的理性思辨方法,一种与想象、假设、实验和调整相联系的方法;西方国家的各界精英体悟到了全面利用人的能力与理性思辨能量的重要性,并且把这种体悟转化成了大规模的实践能力与对实践结果的追求。中国在晚清以及其后大约一个世纪之内不断遭受列强的剥夺与凌辱,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因为此前的中国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封闭、停滞的状态,而陷入了大大落后的危境之中,而国人却不能自知、自拔。
基于无形文化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可以合理地认为:究竟中国能否变成世界第一流强国,而且是主张和平与反对以强凌弱的第一流强国,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中国能否打造出能量不低于美国、而道德视野却高于美国的无形文化实力。
打造这样的文化实力要在中国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现有文化的核心精华始创于《周易》。《周易》的《系辞》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是:亦刚亦柔,刚柔互济,是天的运作之道。了解天之道,并且能用同样的方式去制约人的行与止,那就是人类社会的运作之道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周易》认为“刚”的主要体现之一应该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要像天体一样,运行刚健,自强不息),“柔”的主要体现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按照《周易》的教导,中华民族和她的子孙们要拥有大志、大勇、大德和大慧。如是,《周易》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画出了基本的蓝图轮廓。老子和儒家文化的缔造者依据各自强调的重点,进一步充实和延伸了周易的核心内涵。
圣贤明示的伟大哲理智慧,华人世代承传的民族性,再加上中华儿女在长期应对大自然以及外敌、内乱等严峻挑战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实力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确保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存续和发展,使她即便经历了西方列强的百年蹂躏,依然能够爬起身来,再度前进。中华文化的无形实力在中国面对汶川大地震和反华势力干扰奥运的挑战时,显示了它的巨大威力。
不过,为了雄立于当今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国需要更强大的综合性无形文化实力。为此,中国首先需要针对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尤其是《周易》《老子》和儒家学说中有价值的高层次思想精华,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升级。其次,需要摒弃民族文化之中的各种糟粕。再其次,需要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日本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之中的精华,尤其是有利于发展中国整体实力的阳刚性精华,强化“刚”的现代化内涵。
(原载《联合早报》作者是台湾辅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与系主任,有改动)
下列对“无形文化实力”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形文化指的是精神文化,无形文化实力指的是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决定性力量。
B.无形文化实力有如基因,影响着个人、群体、国家的发展。
C.无形文化可以左右过程性文化和结果性文化。
D.无形文化实力的提升是西方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崛起与强大的根本原因。

下列关于西方国家在近、现代期间变得强大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之后获得的优势无形文化实力决定了其在近、现代的强大。
B.西方国家在精神文化方面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为其崛起与强大创造了有利因素。
C.西方国家的优势无形文化实力得以强大,主要得益于其不断深入的工业革命。
D.西方科技的发达及其他有利因素的形成,是以精神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能量释放的结果。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个人、群体和国家的最终成功都不可能超出其“文化基因”所规定的界限,他们的地位和存亡兴衰,全部可以在文化基因之中找到深层的答案。
B.中国的“大国形象”能否得以树立,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自己的无形文化实力能否得到提升。
C.中国无形文化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渊源,并且,中华民族的文化实力非常强大。
D.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升级,是打造中国强大的综合性无形文化实力,让中华民族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的唯一途径。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辜振甫其人其事
①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11月2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称“海基会”)成立,辜振甫当选海基会董事长。1993年4月27日到28日,他代表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
②辜家是清康熙初年从泉州迁台的,世居台湾鹿港,“鹿港辜家”在台湾家喻户晓。辜振甫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是唱着“教忠教孝的中国京戏”,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50年代以地主的身份参与了土地改革。其间他在台湾“经贸外交”方面,建立了台湾与印尼的直接贸易关系,并为台湾纺织业打开了印尼市场。到了60年代,他成为台湾政商界的重量级人物,受到蒋氏父子的重视。特别是在中日建交前夕,他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眼见大势已去,将美元原数携回,这使反商情结甚深的蒋经国对他印象十分深刻,曾一度想让他做行政院副院长。1981年国民党第十二届全会上,蒋经国提名他为“中常委”,从此他跻身于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③辜振甫有“台湾经贸大使”“无任所大使”之称,经常以工商团体代表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会议,奔波于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为此,李登辉曾颁授他景星勋章。他与日本朝野关系密切,多年来建立的日本政商界的人脉有早期的椎名悦三郎、岸信介、佐藤荣作、福田赳夫等。他与曾任日本首相的小渊惠三关系甚笃。
④辜振甫认为,“两岸是一个国家,处于分治状态,而且双方都处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对于两岸谈判,1998年1月6日他称,“假如两岸都了解目前是在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过程中,那么两岸之间就没有什么不能谈的。”
⑤辜振甫六七岁起就与京戏结缘,他的父亲辜显荣十分爱好京戏。早年辜家院子里有演京戏的戏院,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辜振甫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曾拜余叔言为师。他认为,在他的戏曲人生中,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则是他20岁左右在北平的那一段日子。“谭派”鼻祖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的戏及李宝春的父亲李少春的戏,他听得不亦乐乎。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等的戏,他也都看过。他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登台演出过《李陵碑》《洪羊洞》《失空斩》《文昭关》等剧,其中最喜欢的戏是《二进宫》,辜振甫说,他喜欢听、唱悲壮的京戏。他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予以重视、传承。他认为,“中国人的历史都在京剧中,包括忠孝节义,以及中国人做人的方法”。他说,“让大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多了解,不是很好吗”,“不必分传统、本土、京剧、歌仔戏,都是中国的文化,均应重视、传承”。
⑥辜振甫喜怒不形于色,人脉丰沛,但生活严谨。此外,他还擅长油画,懂诗文,喜欢收藏文物。他的祖父辜鸿铭,为前清宿儒。父亲辜显荣,日据时期被封为日本“贵族议员”,但蒋氏父子认为辜显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蒋介石还赐给他八个字“眷怀祖国,独秉孤忠”。辜振甫的妻子严倬云,是福建省福州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是清末文坛名人严复的孙女。她于1949年与辜振甫结婚,育有三子三女。
(选自《中华工商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辜振甫任行政院副院长时,被蒋经国提名为“中常委”,身处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B.辜振甫在60年代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见大势已去,就将美元原数携回,从此改变了将经国的反商情结。
C.辜振甫虽然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但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他认为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并且相信两岸一定会走向和平统一。
D.文章写到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并提到他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是为了说明辜振甫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有很深的京戏造诣。

E.文章说辜振甫是“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作者这样写不仅为后面写他的爱国情感作铺垫,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写辜振甫的?试分点归纳。
(3)第⑤段写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到处拜师学戏,还以传主的口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并引用了传主有代表性的语言。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试简要分析。
(4)你认为辜振甫先生身上的什么情感特别强烈?试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感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并联系现实谈谈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不要俗化经典
宋敏
①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相继推出后,因与原著或与老版相去甚远而引来骂声一片。但据说收视率都不低,剧组、制作方、电视台、编导演等多方均获大赢,这也是中国近年来有趣的文化现象:越骂越红,越骂收视率越高,观众、网友扔的“板砖”,砸到剧组身上如同“金砖”。这一怪现象,让热爱传统经典的人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②本来,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改编也是创新,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是无可非议的。但近年来改编者对经典作品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而是受市场利益驱动,或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颠覆了原著,或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尤其是古典名著的新版改编,比起以往的改编缺少了严肃性,却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如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曾经是一对恋人;《三国》中充满雷人对话,剧中人说出后来才发生的典故;新版的《红楼梦》则弄了一个喜剧的结尾。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与十几年二十年前的改编相比,也是大异其趣。如果说有什么重大的不同的话,我感觉主要就是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以一种近乎娱乐搞笑的态度,对古典名著开膛破肚,这引起了人们对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能否健康地传承的担忧。
③毋庸讳言,那些数百年前诞生的古典名著,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这些经典之作因为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振聋发聩,拷问灵魂。经典名著能够经历岁月的淘洗,流传数百年而传承到今天,无疑,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改编者抽掉这些深刻的内容,一味戏说搞笑,就使作品失去了灵魂。这样的改编,当然无法得到原著的真传,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④新版《红楼梦》导演称最为尊重原著,但网友却认为其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整个一个“四不像”。还有五大“雷”——演员、造型、旁白、配乐、快进,像广播剧、连环画、鬼片。有人认为这是她一贯的导演风格,但这适合用来表现《红楼梦》吗?二十年前的老版红楼虽然技术粗糙,但人物形象准确,演员集中培训,精益求精。而今,从选秀到拍摄,无一不是炒作造势,商业目的昭然若揭。因而人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重拍有意义吗?
⑤其实,人们也明白,在浮躁的当下,没有人肯为了艺术而下功夫,重拍经典只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商业目的而“啃老”,不求流芳万世,但求眼前一次性赚个盆满钵满即可,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为此,笔者呼吁,不要俗化经典,请善待经典!
     (选自《光明日报》)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改编经典名著应对经典作品给予应有的尊重,应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忠实于原著,不能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
B.在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被塑造成曾经是一对恋人,新版《红楼梦》 搞得“四不像”,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
C.经典之为经典,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
D.在浮躁的当下,重拍经典变成了俗化经典,追求眼前利益固然是一个原因,没有人肯为艺术而下功夫,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对古典名著进行改编时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这就是俗化经典。
B.经典名著流传百年而传承到今天,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
C.俗化经典的结果是使作品失去了灵魂,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D.为了中华民族的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健康地传承,不能俗化经典。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虽然与原著内容相差甚远,收视率都不低,可见收视率与剧本是否忠实原著并无多大联系。
B.一些电视剧改编者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说到底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C.改编者只有保留经典中那些深刻的内容,保留经典中的灵魂,又进行一些创新,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来。
D.现在的经典改编者在改编时都抽掉了经典中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复杂的内容,改编出来的作品根本起不到震撼人心灵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
生命的出口
林清玄
坐在窗边喝茶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一个高中女生为情跳楼自尽,第二天,她的男友从桥上跳入河心,也自杀了。
这时候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可怜的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
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玻璃窗上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忽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异,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寻找出路。对照起来,人的痴迷使我感到迷茫了。
对于陷入情感里的男女,是不是正像闯入一个房子的小黄蜂,等到要飞出时已找不到进入的路口?是不是隔在人与生活中的情感玻璃使我们陷入绝境呢?隔着玻璃看见的山水和没有玻璃隔着的山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
在这样的绝境,为什么人不会像小黄蜂退回原来的位置,绕室内一圈来寻找生命的出口呢?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黄蜂还要冲动?
是不是由于人的结构更精密,所以失去像小黄蜂一样单纯的思维?
是不是一只小黄蜂也比人更加珍惜生命呢?
对这一层层涌起的问题,我也无力回答,我只知道人在身陷绝境时,更应该懂得静心,懂得冷静思维。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时,更要退后一步,关照全局。或者就在静心与关照时,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
昨日当我们年轻时,在情感挫折的时候,都会想过了结生命,以解决一切的苦痛与纠葛。但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那是因为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乃是姻缘的幻灭,如果情爱受挫就要自尽,这世上的人类早就灭绝了。
何况,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更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生机,岂不可惜复可怜?
正如一只山上飞来的黄蜂,如果刚刚撞玻璃而死,山林又有什么改变呢?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它可飞或者不飞,它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可以有生命的许多选择,它的每一个选择都比死亡更生动有趣啊!
第一次情感失败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第二次情感受挫而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许多次在情感里困苦受难的人,如果有体验,一定更触及灵性的深度。
我这样想着,但是我并不谴责那些殉情的人,而在于感到遗憾,他们自己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我的心里有深深的祝福,祝福真有来生,可以了却他们的爱恋痴心。
可叹的是,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知道呢?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由高中女生跳楼自杀写起,从第二段开始又自然地过渡到了小黄蜂,写小黄蜂的目的是和人类进行对照,劝诫人们在陷入绝境时要冷静思考,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B.从全文来看,整篇文章委婉含蓄,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小黄蜂来寻找生命的窗口,浅显易懂。
C.作者对小黄蜂陷入绝境时的举动细加描绘,可见作者观察的认真仔细,是为了使文章的描写细致入微,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写作笔法。
D.“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作者意在说明小黄蜂从绝境中出去了,就会有生命的许多选择。

E、作者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读者对话,娓娓道来,言语中透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祝福。
(2)小黄蜂的什么举动使作者感到惊奇?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
(3)作者在文中说“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联系全文,请分类说说作者认为没有必死之理的原因是什么?
(4)请解释“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能知道呢?”这句话的内涵?你从中得到了那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