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堤随想   张抗抗
⑴刚听说“杨公堤”这个名字,不由心生疑窦——苏堤、白堤已占尽西湖风光,天上何以掉下一条杨堤?烟波浩淼的外湖里湖,哪里还有杨堤的位置?
⑵车至杨堤入口处,不由哑然——这不是我们小时候熟知的西山路么?很多年来,它都是一条路,一条与苏堤平行,一侧临水、两侧的法国梧桐树森然夹道的林荫路。它何时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条湖堤呢?
⑶然而脚下踩的果真是一条长堤。
⑷路既成堤,桥也有了——盈盈湖水在桥洞下穿过来流过去,与里西湖汇合交融。①这亦新亦旧的杨公堤,在岁月掩埋了几百年之后,终于被粼粼水波托举着,似那条从雷峰塔下逃逸后归来的青蛇,从此定心驻守西湖的碧水蓝天之下
⑸下车从金沙堤(也叫赵公堤)步行进入湖西景区,隔水遥望赏菊听曲的清雅之地小隐园,顺着“乡间小路”前行,路边一座新修缮的江南民居很是醒目,粉墙黛瓦,质朴幽静。此屋名“燕南寄庐”,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故居。
⑹忽而想起“文革”中,几个中学同学在山里闲逛,偶然撞到这里。当时黑色的大门紧闭,一片萧瑟阴森之气,几人绕着围墙转了几圈不得进入,悻悻离去。想不到几十年后,这位耿直执着的戏曲艺术大师的故居修复并对外开放,成为湖西一景,算是个小型戏曲艺术博物馆了。
⑺然后穿过杭州花圃北侧的花丛树林,眼前又是一大片悠悠水域。②湖荡中长桥连廊桥,长亭接短亭,水回路转,总是百步可歇;只见远处青山逶迤,雾霭沉浮,视野慢慢伸展开去,水色缥缈,一时深远了许多。再沿着水边从容前行,欣赏过岩芳水秀、五峰草堂、醉白楼、天泽楼等一座座有着曲折来历和文化内涵的楼台亭阁、雅屋精舍,可达新近落成的于谦墓。整座祠堂建筑群体气势宏大,肃穆庄严,可见杭州人民对清廉正直的才子好官于谦真切的怀念之情。
⑻那些故居旧屋,原本就是西湖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只是被岁月的泥沙年复一年地遮没了,静默地蛰伏于湖山深处难得一见。只因这条杨堤的恢复,而终于被拂去尘埃,重见天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公堤仍是一条路,一条融贯文史的通衢大道,以杨堤为轴线放射开去,即是一条湖西的黄金漫行线。
⑼走过厚重的木桥,眼前便是开阔荡逸的茅家埠水面。这就是几百年前香客由湖东乘船过湖,经由杨堤孔道去灵隐上香的水上必经之路。③湖水坦坦荡荡地延伸至远山,薄云遮日,波平如镜,湖中近岸处,随意地生长着一丛丛茂密的芦苇,几只白色的水鸟贴着水面掠过,又翩然飞去;几条小船正从堤上的桥洞里悄然探头,朝着湖湾里缠绕的水巷向另一座石拱桥划过去,欢声笑语就像水珠子一样一滴滴洒落在湖上。那单孔石桥古朴而精巧,残破的石缝里浓密的青苔,记录着风雨的道道斑痕。
⑽远眺湖面,隐隐可见对岸一幢幢素墙青瓦的农舍民居,参差毗接,错落有致,黑白色的剪影沉落在湖水里。一阵微风吹过,房屋都模糊了,只一歇功夫,又从水里清晰地显现出来,湖面水色清澈。再一阵风过,天上闲云游弋,湖中芦苇飘摇,远处的草堂茅屋,都浸在朦胧的水雾里了。
⑾恍惚间觉西湖变得陌生、变得遥远了。西湖在很久以前,就应该是眼前这个样子吧。这不是“新西湖”,而是一个具有乡村风情、比老西湖更老的西湖。这些星星点点的湖塘港潭,原本就在那里散落着,只是被日月存积的腐叶淤泥覆盖了。终于有这样一日,深受西湖恩惠的杭州人,要把西湖的原貌还给西湖了。果然,挖着挖着清水就涌出来了;水漫湖西之时,杨公堤就在湖中游动起来了。如今因着这一条杨公堤的修复,竟把湖西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都一一激活。西湖是天下人共享的西湖,无论是乡民市民草民,可随时随意漫步杨公堤。
⑿杨公堤是由明代杭州知府杨孟瑛力排众议重新疏浚西湖后凌波倚山自北而南贯穿整个湖西水域而修筑的长堤,杨孟瑛当年在《开湖告谕》中说:“性知执法,心在利民。”如今,我幼时所知的西山旱路,已变为湖中长堤。西湖的几百年兴衰,都在这长堤间了。如此说来,杨公堤已不仅仅是一条路。                                                       (有删改)
开头⑴⑵两节的四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文中为什么要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故居“燕南寄庐”?
作者为什么说“杨公堤仍是一条路”?最后为什么又说“不仅仅是一条路”?
从文中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句,欣赏其妙处。
探究作者在杨公堤上“随想”了哪些内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夜读
肖功勋
①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谓得读书之真意。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夜读。“青灯有味是儿时”是南宋大诗人陆放翁先生追念儿时对灯读书的趣味,千载之后读之仍觉亲切温馨。苦雨翁《夜读抄》令今人于夜读有着深切的怀念。在万籁俱寂、夜深人静时,当我抖落一身疲惫静静坐在斗室内的台灯下,手捧一本书,独自和书交谈,将自己完全融入那字字行行编织的全新世界中,情感和理智被百分之百地调动起来,思维也展示了充分的自由。此时,只有墙上的挂钟和心在聆听。
夜读是一种境界,是寻求跟自己内心对话的一种方法
③夜读,是夜晚属于我的幸福。我喜欢昏黄的灯火斜照在书面上泛起的暖意。夜能掩盖白日里所有的浮躁,夜读能排挤人世间所有的噪声。此时,手拿一本书,白日烦心的电话以及那些烦人的心事,统统忘掉。翻动书面,会带来哗啦哗啦的响声,阅读的快感在我翻开书页那一瞬间开始启动,让自己进入一种清纯如水的境界。叶灵凤先生的《读书随笔•书斋趣味》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看到前辈文人也如此沉迷于夜读之中,我仿佛找到了知音。
④也许是性格与气质使然,我所阅读的基本都是文学书籍,优美的文章使我乐不思蜀,悲戚的文章使我泪雨如下。阅读过程中的种种感悟仿佛夜里渐渐疯长的藤蔓。往往也会在夜读中爆发出一种创作的灵感,让思想和想象张开双翼,任意翱翔
⑤都是矛盾的动物,既想向别人敞开心扉,又害怕那种被人看透后的尴尬。而书就是一颗颗心的成长史,小说也好,散文也好,诗歌也好,都是心的家园。从字里行间我寻到钥匙,开启貌似森严壁垒的门,漫游在别人的后花园中,兴致盎然地猜那一个个悬于树上的灯谜。
⑥夜读也是一种情调。
⑦在春花香飘、春雨潇潇的晚上,静坐书房,聆听那窗外潺潺的春雨肆意打在花瓣的声音,清凉沁透心房,手执一册散文,追寻先哲的背影,或感伤,或叹息。在明月星稀的夏夜,取一卷小说,于静寂中领略人世间的大喜大悲,情感与心交融。在酷暑退尽、有些凉意的秋夜,找来一本俄罗斯的著作,体验着“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不知东方既白也。“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在季节的氛围中,享受一种情调,也在夜读的情调中,为自己添加无限的智慧。这种情调真是人生的美好和快乐,是生命的光彩。
⑧夜里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对在寂寞的夜里读书的我来说,是一种意境,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一种特有的轻松。真的,夜读的滋味是那么富有情趣,那么亲切温馨。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尤袤的话,意在突出作者的“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的主张,同时也为下文引出“夜读”这一话题作了恰当的铺垫。
B.作者引陆放翁的名句和叶灵凤的《读书随笔•书斋趣味》意在突出夜读的趣味。但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儿时角度突出其趣的,后者是从成人角度突出其趣的。
C.文章第③段作者形象地描写了夜读的种种幸福是可以掩盖白日里所有的浮躁,可以排挤人世间所有的噪声,进入一种清纯如水的境界,找到自己的知音。
D.文章第④段“往往也会在夜读中爆发出一种创作的灵感,让思想和想象张开双翼,任意翱翔”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夜读的妙处。

E.作者以“夜读”作为线索,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突出了夜读可以带给人富有情趣、亲切温馨的滋味。
本文以“夜读”为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文内容,分条作答。
答: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⑦段的内容进行简要赏析。
答:
作者认为“夜读是一种境界,是寻求跟自己内心对话的一种方法”,如何理解这句话?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解这个精神,首先必须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寻求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②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那么专就一个人来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能够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③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的“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道家的“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 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而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④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得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由此似乎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稣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⑤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然而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⑥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对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呢?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
下面是关于“中国哲学的精神”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寻求如何解决个人与宇宙的同一,是否必须离开社会,甚至必须否定“生”这一问题。
B.寻求如何解决中国哲学是“出世哲学”,还是“入世哲学”,或者是二者兼有的问题。
C.寻求如何做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方法,达到中国哲学的最理想主义。
D.寻求解决将中国哲学的“入世”“出世”这对反命题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整体的问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世的哲学”讲求超道德价值,主张人要想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须离开社会,甚至脱离“生”。
B.“入世的哲学”只讲求道德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
C.佛家的“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道家“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柏拉图的“肉体是灵魂的监狱”,都是对“生”的否定。
D.中国哲学中的所谓圣人,与佛教中的所谓佛以及耶稣教中的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因为中国哲学中的理想人格,是讲求入世的。

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中国哲学的历史的主流入手进行论述,突出了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在文中具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B.文章二至三段扣住是否必须离开社会甚至必须否定“生”的问题,论述了“出世的哲学”和“入世的哲学”对这问题的不同看法及它们各自的局限。
C.文章四至五段论述了中国哲学表面上看是“入世的哲学”,实际上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然而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因为它既是入世又是出世的。
D.文章第六段围绕入世与出世,提出了中国哲学的任务和所求解决的问题就是将中国哲学的入世与出世这对反命题统一起来以形成一个合命题的整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的漫画生涯
华君武
我开始学漫画是在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1928年。我画了一群学生在打防疫针。学生很调皮,虽然打针是有点疼,但是却故意装出很疼的样子来。于是我就画学生打针时装出的鬼脸。没想到这幅画居然被我们学校的校刊编辑看中了,于是就刊登在校刊上面了。这是我刊登在刊物上的第一张漫画。
后来我更加喜欢漫画了。那时漫画界风行一种用漫画表现古诗词的画法,我学到一首题目叫《江南》的汉乐府诗,里面的第一句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我就把它画了出来。画中有一个人正在采莲,我在圆圆的荷叶当中画了个十字像个“田”字。这幅画被浙江日报刊登出来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我居然还领到了一块钱的稿费。去领稿费的时候,他们还让我贴三分钱的印花税票,这把我给难住了,我当时连三分钱都没有。人家没好气的说了一句:“连三分钱都没有!”这幅画就是我的第一张刊登在正式报纸上的漫画,时间大概是在1930年左右。从此以后我就开始拼命地画漫画。
那时的上海有我们漫画界的老前辈:丰子恺、鲁少飞、张光宇、叶浅予等老师,其实当时他们的年龄也不算太大。丰子恺先生当时也不过40来岁。我20岁左右,当然他是我的前辈。他们画的画比我画的画不知要好多少倍。在画漫画方面,我只是一个刚刚进门的“小伙计”。我那时也不知道有什么 “创造性”不“创造性”的,总觉得赶不上他们。因此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我在我的漫画里面画很多的人。因为他们漫画里面的人都不多,一张画里就几个人。像丰先生的画,就三两个人或一个人。我一幅画里可以画几百人。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创造性”的问题,就是想:我要出名。因为老先生们比我画得好,我比不上他们,只好用这种办法来和他们比。当时我的画虽然画得比较糟糕,但是人家知道,有个画大场面漫画的华君武。
我为什么来强调这个事情呢?就是现在我们画漫画的青年人,不想“创造性”的问题。我认为,别人没有画过的东西,你来画,这叫创作。假如你总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那么就一辈子也没有你自己的东西,原因就在于你没有创造性。比方说齐白石,他是有创造性的大画家。我们进城的时候就听说北京有“东城齐白石”、“南城齐白石”、“西城齐白石”,他们都是齐白石的学生,画来画去都像齐白石,谁也没有超过他。这就因为他们没有创造性的结果。漫画也是这样,你要跟着谁画,永远跟在他后头,那何必称为“创作”呢?叫“跟作”就行了。目前我们的作品里叫“跟作”的漫画太多了。现在有个新的说法叫“撞车”,就是说你的作品跟人家的作品雷同了。我觉得搞漫画创作就要真的进行创作,要有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尽管我20几岁在上海时,对于艺术创作方面的东西了解不多,但还是想出画大场面漫画这么一个办法来,好和别人的画区别开。这恐怕算是“瞎猫碰着死耗子”吧。
最后我想讲漫画创作上的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漫画要变形、要夸张,把人画得越夸张、越丑,好像就越好,其实不是这样。过去有人把人画得很丑,所以有些女同志就不喜欢让人家给她画漫画像,我们有个漫画家就画了一位女电影明星的漫画像。这位女明星就不干了,弄得这位漫画家很狼狈。有次我看见郎平的漫画像。郎平也不难看,就是牙齿稍长一点,可是这位漫画作者就把她的牙齿画得更长了一些,就很难看。我画漫画不是夸张一个人的丑,而是夸张他有趣的东西。画漫画并不都是专门把人弄丑的。漫画像不能过于变形和丑化,如果过于丑化,那么被画的人就不容易接受。
(选自华君武《我的漫画生涯》演讲稿。有删节)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君武根据汉乐府诗《江南》画了一幅漫画,被他所在学校的校刊编辑看中,这是他的漫画第一次刊登在正式报纸上。
B.华君武年轻时想超越漫画界的老前辈,就想了一个办法,在他的漫画里面画很多的人,这是因为他意识到画漫画要有“创造性”。
C.“东城齐白石”“南城齐白石”“西城齐白石”,都是齐白石的学生,但他们谁也没有超过齐白石,这就因为他们“跟作”齐白石,没有创造性的结果。
D.漫画要变形、要夸张,把人画得越夸张、越丑,就越好,华君武也遵循了漫画创作的这一规律,画漫画时夸张一个人有趣的东西。

E.华君武认为,搞漫画创作就不能“跟作”,要有“创造性”,有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同的东西。
华君武提出:“画漫画是要懂得一点社会,懂得一点人生的。”统观这篇讲话,华君武的这一观点有哪些具体体现?(6分)
从本文来看,华君武能够成为中国杰出漫画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作为演讲稿,本文语言有很多特色。请结合本文中相关的语句,分别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例句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跟着杂志去打工
二根宝贝似的手握杂志,背了行李站到城市的一条小街,这里是自发的劳务市场。街的两边站满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他们像摆进农贸市场任由城里人挑拣的农副产品。
二根是第一次出来。是熟读了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才壮了胆子来的。法宝一般的书啊,像想走夜路刚好遇见了手电筒,他很庆幸。
有人过来拍他单薄的肩膀:“我厂里缺人,去吗?”
二根看着那人的大肚子,结巴着问:“你给多少钱啊?”
“你是新人,1000元一个月,等熟练了涨到1500。”
二根有些动心,他记起杂志里的话,问:“我们有医疗保险吗?”
那人拧了眉头,上下打量二根,说:“有。”
“有养老保险吗?”
“有。”
“节假日加班的话是给300%的工资吗?”
那人笑了。露出茶叶水泡黑的牙:“给呀。”
二根也笑了:“好,我跟你去签用工合同。”
那人说:“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这么金贵!”
周围几个农民模样的都大笑起来,笑声的大和爽朗表明他们和二根划清了界限,不是同伙。
那人大喊一声:“1000元一个月。有去的吗?”
周围的几个人立刻围住他,还有闻声往这边小跑的。那人挑了三个年轻的,走了。走时还特意朝二根扭过头,用鼻子很响地哼了声。
二根愣了。翻开杂志又看。是啊,文章里就是这么说的啊。我一句也没问错啊,农民工要享受和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啊。
过了好一会儿,又有人凑到二根面前:“干建筑的活,1500一个月,怕脏怕累吗?”
“不怕,农村出来的什么也不怕。管吃管住吗?”
“管。”
“给……买保险吗?”二根嗫嚅地问。有刚才的被人奚落,底气明显不足。
“保险?什么保险?”
“医……医疗和养老保险啊。”
“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那人边说边抬起脚,板着脸往前面走去,三五分钟就领了人折返来。
街上的人少起来,早晨和他并肩站立的人被一批一批地带走。也没听他们讲什么条件啊,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有的连什么工作好像都没问,生怕答应晚了被别人抢了机会。难道他们没有听说过农民工该有自己的权益和保障?
太阳到了正午,二根肚子响起来。二根摸了摸衣兜里不多的钱,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水,权当吃了中饭。二根又翻看了几页杂志。就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
太阳偏了西,街上的人更少了,更是不见了来雇工的人。
二根心里急起来,额上沁出了汗。肚子里空空的难受,就蹲在了地上。
这时,远处有个声音喊:工地上要挖土方的,一天40元……
二根慌忙站起来寻找,想立即就跟定了那声音。起得急了,那本杂志哗地一下掉在地上。
二根匆匆瞥了一眼,跨个大步迈过去。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按常理,应该是“带着杂志去打工”,但作者命题时却违反常理,主客颠倒,于是一幕幕伤感悲情剧就在作者设定的独特氛围中上演了。
B.二根第一次出门,手握法宝一般的杂志,他想靠此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现实却是相反,所以,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在现实中是没有用的。
C.和二根一样的农民工,与雇主不讲什么条件,“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可见他们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
D.雇主们也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所以,在雇人才会说“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而且态度傲慢,不屑一顾。

E. 小说通过二根找工作的遭遇,反映了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这一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小说中的二根对杂志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除了写二根,还写了许多“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作者这样设计小说的情节有那些作用?(6分)
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说的主题的?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