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河水绕着村子缓缓流过,河岸上栽着许多桃树。春天的时候,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看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过了石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家乡真美啊!我爱我的家乡!
1.短文共________个自然段,共有________句话。
2.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3.桃花在________(季节)开,开的时候像________________。
4.用笔画一画文中的家乡。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直通车
()
炮声、硝烟。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了。气势汹汹的德国军队侵占了法国的大片领土。消息传来,一些慌乱的法国人悲观地说:“完了,法国完了。”
“悲观没有用,只有奋起抵抗才能拯救祖国。”一位老学者挥舞手臂,朝着朋友吼叫着。他是杰出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他因对细菌研究卓有成效,饮誉欧洲。当时,各国的科学会都给他博士学位的光荣称号,甚至连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德国波恩大学,也寄来了名誉学位的证书。这曾给巴斯特带来了快乐和自豪。但此刻,巴斯德说完,急匆匆( )进书房,( )起波恩大学的证书,( )进信封里,随后在信封( )道:寄德国波恩……
“您这是干嘛?”朋友们惊愕了。
“给他们退回去!”
“退?”朋友惋惜了,劝说道:“巴斯德,您要知道,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科学虽没有国界,”巴斯德神情严肃、语气坚决,说:“但是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
巴斯德认为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他终于退回了波恩大学的证书,对侵略者表示了强烈的抗议。
(1)给这段小文拟个题目,填在括号里。
(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3)填写下面的词语。
神情(  )      语气(  )
(4)根据意思写成语。
比喻气势极为凶猛。()
成绩效果显著。()
(5)巴斯德这么做是对的吗?你对巴斯德说的“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那是1950年6月,她与“留美科协”总会的人们聚集在邓肯湖畔,大家离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对新中国的向往。
两个月后,他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
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一件是要送给他朝思暮想的父亲,另一件准备送给他日夜思念的祖国。八年后,他真的用上这些知识——研究原子弹。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为坚守国家的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相濡以沫的妻子不知道他的实际工作内容,只是隐隐感到丈夫在干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慈祥的母亲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只知道儿了是尽忠报国。
(1)这部分内容采用了______的写作手法。本册书我们学过的_______一文中也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
(2)在邓肯湖畔,人们为什么会选择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来邓稼先的爱国情怀,用“_____”画出。再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来歌颂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一件是要送给他朝思暮想的父亲,另一件准备送给他日夜思念的祖国。
(1)照样子,写词语。
朝思暮想
(2)这段话共有三句,第一句写;第二句写;第三句写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但是癌症扩散的阴影,又将他拉回现实中。他预感到这是最后一次来天安门,最后一次向共和国国旗告别了。
……
说完,邓稼先从远到近,从东到西,围着那杆国旗奔跑起来。那种喜悦之情,真像孩童一般。他轻声低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举手致意,把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全部交给国家。这是一颗科学家的心,永远鲜红,永远跳动。啊,国旗,这是他的心之旗。
(1)邓稼先面对国旗,做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科学家的心”?


(3)文章中还有一些让人感动的情景,请你选择几句话写一写。



阅读理解
有这样一个“备忘录”
许多人都不知道,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个“备忘录”。
“尽可能站着,这样裤子就能够耐穿到明年春天。”
简直是海外奇谈!这样的“备忘录”还能载入科学史册?然而这是真的,它与科学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写这个“备忘录”的人叫德福列斯特(美国科学家),他年轻时家里很穷,白天四处奔波,靠做各种零活以糊口营生,但晚上一回到自己那简陋杂乱的木板房里,便将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都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沉浸在发明创造的无穷乐趣中了。有一年,他正着迷地研究无线电波和煤气灯火焰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时间出去做零活,穷得身上只剩下一条旧裤子,()他就写下了上面那个备忘录,随时提醒自己注意减少衣服的磨损,()常常光着脚工作,以便节省鞋子。
如此节衣缩食地艰苦奋斗,德福列斯特的研究终于成功了。他设计了一种新奇的玻璃管,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支三极管。三极管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高度繁荣的电子文明的起源。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奔波简陋()一干()()缩食
(2)联系上下文写出近义词。
着迷——()起源——()
(3)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备忘录”?用“——”在文中标出。德福列斯特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备忘录”?你觉得德福列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