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鲜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会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放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的,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舞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又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是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迸发。青年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更经得住追问,节目才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有删改)
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者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观众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等情况致使我国的选秀文化从2005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中。
C.选秀节目近年来走入困局的根本原因在于观众对选秀形式的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通过选秀成为公众熟知的超级明星在如今的选秀节目中已经很难再出现了,因为大多数参加选秀的歌手形象风格特别接近。
B.“中国好声音”节目从音乐专业方面入手,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好声音”中寻求选秀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C.“中国好声音”是职场节目,目的是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音乐,让音乐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质疑和思考凸显社会对选秀节目的要求,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生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三种人生态度
粱漱溟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元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的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转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选自《人生的艺术》,有删节)
对“三种人生态度”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逐求”意即人于现实生活中受趣味引诱和问题刺激,逐求予物质的享受。
B.“厌离”是人被欲望和种种社会现象纠缠感到人生太苦、太无意思而产生的人生态度。
C.“郑重”的态度在“向外用力”时就是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
D.“郑重”的态度在“向内用力”时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与“逐求”相近。

根据原文内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之西洋人将“逐求”理智化,并使之成为一套理论,杜威之实验主义是其中的代表。
B.与其他动物走本能道路不同,人的理智作用特别发达,突出表现为能回转头来反看自己。
C.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因为这不是自觉自主的。
D.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厌离是宗教的路,三种人生态度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人生态度的三分法与中国传统的“出世”“入世”二分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B.“厌离”的人生态度人人都有,分别在于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是否彻底、到家。
C.“郑重”一词用于儿童看似太严重,其实是为了强调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
D.作者自己的经历证明,只有经过厌离后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才能尽力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灵龟 曹文轩
王庄是个普通的庄子,这个庄子有段故事——
庄上有一李姓人家,主人为人忠厚慈和。这一日,李家主人见到一穷道士,正万分倦慵地坐在村前大槐树下,便邀请他在家做客。
道士在李家一住一年有余,李家主人却无半句怨言,闲时,还常陪道土庄里庄外走走。夜晚,常过来与他说话。
这一日,春光融融,李家主人正陪道士田边散步。道士走到庄前远望,目光深邃不可测。有风从田野上吹来,一边带来菜花的芳香,一边撩起道士的道袍,使它像天空的云一样猎猎飘动。
道士像是自己独语:“你知道这是一块好地方吗?”
李家主人答:“不知。”
道士徐徐抬起瘦骨嶙峋的手,指指前面的路,又指指庄外几条河道:“你看不出,像只龟吗?福地啊!”
“福地又如何?”
“你回头去看你家的房子。”
“房子还是房子。”
“看它立的地方。”
“立在庄子中间。”
“不,立在灵龟背上。它驮着你一家人。”
“驮着一家人又如何?”
道士微微一笑,如春光灿烂。
晚上,道士对李家主人道:“那龟会走的。明日,你去拿条铁链来,缠在门前的白果树上。”第二天,李家主人并没有照道士说的去做。
“为什么不锁住它?”道士问。
“那龟既然是个活物,它要走,就让它走吧。”
“还是留住它好。”
李家主人转身四望:“我不好留住它。”
道士长叹了—声。
黄昏时,道士让李家的家人过来,道:“烦你取一根铁链来。”
家人取来铁链。道士道:“你只管将铁链缠在白果树上就是了。”
家人遵瞩。
道士一阵晕眩,双眼随即瞎了。
李家主人见了,一迭声地:“你何苦来呢?你何苦来呢?”
欲去解掉铁链。
道士道:“晚了。”仰望苍天,面容竟无一丝悲哀与懊悔,倒是嘴角漾出微微笑意,犹如平静的秋水微起细澜。
几年之后,李家的三个孩子皆做了官,人丁兴旺。
然而这年秋天,李家主人却乘鹤西归了。
道土依旧住在李家。他有时也出来走走,但只是孤身—人。他或立在路头,仰脸而望,听雁叫长空,或走到村后的老林里,然后坐在朽烂的树根上,听凄风号林。失明的双目,使他不能再远走,去浪迹天涯。
这天,李家兄弟宰鸡杀鸭,宴请贵宾高朋,其中有一只鸡,四处乱飞,飞进了粪坑里。李家老二说:“道士近来很是瘦弱,将这只鸡煨汤,让他老人家滋补身子吧。”
道士已多日不见肉了,见了鸡汤,大吃大喝。
还是李家主人健在时的一个老佣看着道士,终于说:“您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舍得绐您吃—只鸡?”
“不知。”
老佣道:“这是一只掉进粪坑里的鸡。”
道士—笑:“掉进粪坑里的鸡,也是一只鸡。”他将鸡汤喝得一滴不剩。
第二天,他叫来李家三兄弟,问:“知道李家为什么会有今日?”
“知道。得您老人家指点,我们家锁住了一只灵龟。”
道土说:“但这龟还是要走的,你们去看那棵白果树,它已死啦。那铁链快烂了。”
李家兄弟立现惊慌:“这如何是好?”
道士说:“若欲将此龟终身锁住,就得设下暗锁。”
“如何设法?”
道士指指龟颈道:“在颈处挖壕沟—条,深约九尺。”
李家兄弟领教,不出两日,就挖成九尺深一道壕沟。
此时,道士脑袋忽如雷击,随即觉得眼前有闪电划过,当他双眼睁开时,看到一轮太阳正挂在万古永存的的天上。
道士要离开李家了,他站在那条路口,回首—望,老主人在世时的一切平和而质朴的景象皆荡然无存了。
这年冬天,天气干燥。一天,李家的大宅忽然在五更天失火。前村后舍的人在睡梦中惊醒后,抬起灭火的水龙赶来救火。然而,那条深九尺的壕沟挡住了人们的去路,等有人摘下门板,铺在壕沟上,将水龙抬到大宅前时,大宅早已化为灰烬,只剩几点余火在那里如鬼火一般在虚幻地跳跃……
联系全文,分别分析小说画波浪线部分描写的作用。
文中划直线句用语幽微,请试着揣摩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情节贵在一波三折,前后勾连。本文情节前后有许多对比照应,请择两处简要概括。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道士性格特点。
小说讲的是风水与主人的故事,结合本文,谈谈你对风水与人的关系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常常用肉眼来看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 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就是物候。物候学也可以说是没有观测仪器时代的气象学和气候学。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便开创了这种观测,积累了三千年的丰富材料。
中国的许多方块字,用会意象形来表示。在周朝初年的文件中,如衣帽、器皿、书籍、家具和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可见周初黄河流域竹类广泛生长,而现在则不行了。商周时代,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对于他们,季节的运行是很重要的事。人民采用各种方法来定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时期。当时位于山东近海的郯国人民,每年观测家燕的最初来到以定春分,但是现在家燕3月22日才到长江下游。郯城和上海两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月平均温度相差4.6℃。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用竹子分布区域变化的方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周初温暖的气候不久就恶化了,汉江在公元903年和897年就两次结冰。但是,
到春秋时期又和暖了。《左传》中往往提到,山东鲁国过冬,冰房得不到冰。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到处可以生长梅树。《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现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都无梅树了。而且在商周时期,梅子被普遍用来调和饮食,因当时不知有醋。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战国秦汉时期,气候继续暖和。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氏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桑在齐鲁,竹在渭川,漆在陈夏。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都推向北方。公元前110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斩伐了河南淇园的竹子编筐盛石子来堵口,可见那时河南淇园竹子的繁茂。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当时,河南南部的桔和柑还十分普遍。直到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种桔,已经不能结实了,气候已比司马迁时寒冷。曹操儿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忽然结冰,演习不得不停止。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那时,气候已比现在寒冷。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当时每年阴历4月份降霜,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南北朝时,南京覆舟山筑有冰房,是用以保存食物新鲜的。那时南京的冬天应比现在要冷2℃,才能提供储藏需用的冰块。约在公元533—544年出版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六朝以前中国农业最全面的知识。根据这本书,当时黄河以北阳历4月中旬杏花盛开,5月初旬桑树生叶,与现在相比约迟了两周到四周。此外,书中还讲到当时黄河流域石榴树过冬要“以蒲藁裹而缠之”,也表明六世纪上半叶比现在冷。
节选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
下列能说明上世纪半叶我国天气渐趋寒冷的一项是

A.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种桔,大都已经不能结实了,气候已比司马迁时寒冷。
B.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忽然结冰,演习不得不停止。
C.东汉时期,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
D.当时每年阴历4月份降霜,那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南京覆舟山筑有冰房,是用以保存食物新鲜的。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朝初年,衣帽、器皿、书籍、家具和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说明周初黄河流域竹类广泛生长,气候比现在寒冷。
B.商周时期,梅子被普遍用来调和饮食,梅树普遍生长,说明周初时期,气候恶化了。
C.桔在江陵,桑在齐鲁,竹在渭川,漆在陈夏。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都推向北方,说明古代中国比现在温暖。
D.黄河以北阳历4月中旬杏花盛开,5月初旬桑树生叶,说明六世纪上半叶的气候较现在寒冷。

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是怎样来推断古代气候情况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寿山先生作者:李春雷
⑴2005年的一个暮春的中午,我来到寿山先生的故里——河北省馆陶县寿山寺乡寿山寺村采访。谈及当年惨烈的一幕幕,他的孙子张子成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⑵寿山寺村,原名南彦寺村。由于距离县城45里,日本人鞭长莫及,这里的抗日气氛格外浓烈。著名抗日将领——国民党鲁西游击总司令、聊城行署专员范筑先,八路军著名将领——129师新九旅旅长张维翰,都出生在这里。
⑶小村有一个民兵队,40个人,24条枪,每天早晨以铜锣为号,在村外的槐树下打麦场上进行军事操练。树上的孩子们也应和着喊,仿佛整个小村都在喊。
⑷更让小村人有底气的是开明财主张寿山。寿山先生1893年出生,曾在湖北督军王占元部下任连长、营长。1926年,王占元败散后,寿山先生隐退老家,置办庄田,课教子孙。日本人进占冀南,他不仅自己带头为八路军捐钱捐粮,还担任村粮秣委员,秘密筹粮筹款。
⑸张子成清楚地记得,宋任穷、陈再道曾几次到家里作客。有一年冬天,邓小平从涉县来到馆陶,还在他家秘密住了3天。
⑹南彦寺村西南7里许,有一个小镇——房寨,是八路军冀南军区新八旅23团秘密驻地,团长郝树祯,经常偷偷地来找寿山先生商谈。彼时日军凶焰正高,八路军困难重重。他们常默默地抽着烟,苦思冥想,愁雾笼罩着小屋。
⑺日本兵发现这一带八路军活动频繁,就在村南4里的法寺村修造一座炮楼。摩托和马队在路上来回巡逻,黄尘滚滚,恶气汹汹。
⑻寿山先生亲近八路的消息被汉奸侦知。炮楼里传出话来,让他“小心狗头”。
⑼1943年阴历年前,他又为二十三团筹办了一批小麦,正准备送去,然而形势发生突变。部队需立即转移,不仅没有带走小麦,还送来一批子弹和枪支,委托妥善保存。他二话没说,当天夜里,就和家人把这些物品藏进了村东张家菜园的一眼土井里。
⑽小村的眼睛睁得圆圆,日日夜夜盯紧四周。冬天夜里太冷了,怎么办?人在粪堆里蹲着。粪堆发酵后,里面热气腾腾。挖一眼小洞,钻进去,虽然臭气烘烘,身上却是暖烘烘的。
⑾正月十四黎明,300多名日军发动突袭,此举被粪堆中的眼睛发现了。一声报信枪响,村民全部撤退。日军进村,一无所获。
⑿仅仅隔了一天,日军就杀了回来。他们挨家挨户把村民驱赶到村中央大庙前的一个大坑里。寿山先生和民兵们都来不及转移,尽在其中。
⒀鬼子先是从人群中拉出一个中年人,没有问话,直接劈砍。死者的血浆“噗”地喷出两三米,顷刻分离的尸身和头颅各自颤动着。接着,日军又拉出十几个青年男女,剥光衣服,拷打、火烧、灌水,逼问谁是民兵,谁是村干部。不吐实情者,一一砍头。十几个青年的血,霎时涂满整个炕沿。
⒁村民张廷俊吓得浑身发抖如筛糠般,屈服了。村长范树奇,民兵武进安、范树伍、范成发等被一一指认出来。但这些人都是硬汉子啊。日本人拷问无果,全部砍杀。
⒂寿山先生不幸也被揭露。
⒃日军先是把张寿山横捆在树下的一张木床上,追问粮食在哪里,枪支在哪里,寿山先生闭着眼,拒不答话。几个皇协军便开始撬寿山先生的嘴巴,灌辣椒水。寿山先生猛烈地咳嗽着。日本人把他吊在树上,脚下堆满木柴,泼上煤油。木柴被点燃了,棉鞋烧着了,棉裤烧着了……太阳在云层里闭上了眼,大槐树剧烈地颤抖着。他拼命地挣扎着,仰天大骂:“小日本,王八蛋……”寿山先生素来是一个文明人,从来都是笑眯眯的,从来没有说过粗话啊。
⒄日本人最终也没有找到粮食和枪支弹药,撤出之前,把寿山先生的房子全部点燃,也把叛徒张廷俊的头砍了下来。这一天,日军在南彦寺村共杀害村民53人。
⒅一天夜里,宋任穷来到张寿山坟前,磕头致哀,并向陪祭的当地干部传达邓小平和冀南行政公署命令:将南彦寺乡南彦寺村改名为寿山寺乡寿山寺村。接着,他掏出一张纸,交给寿山先生的二儿子张化普,嘱咐道:“从今以后,可以凭此证向当地抗日政府领取抚恤金”。
⒆张化普现住黑龙江省塔山县,已瘫痪多年。“文革”时,寿山寺乡寿山寺村被改名为向阳公社向阳大队。张家被查抄,那张特殊的抚恤证也被烧了。张化普被造反派吊在庙前的那棵大槐树下,打得死去活来。“文革”过后,国家规范地名,村名又要改回先前的南彦寺村。张化普为此专程到北京申诉。宋任穷说,寿山先生对革命有大功,还是叫寿山寺村吧。于是,乡村名字又被确定为寿山寺乡和寿山寺村。
⒇我到寿山寺村采访的那一天,正好赶上大集。石榴如火,槐花桑椹,各呈黑白。处处飘酒香,满街晃醉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安逸早已成为庸常的生活状态,他们或许不再理会寿山寺的含义。再或许,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一位名叫张寿山的老人……
(摘自2015年7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项是()()

A.文章第⑸段写“宋任穷、陈再道曾几次到家里作客。有一年冬天,邓小平从涉县来到馆陶,还在他家秘密住了3天。”表现了共产党人对寿山先生的信任,侧面描写了寿山先生为抗战作出的重要贡献,照应前文,交代村民更有底气的原因;同时为下文“寿山寺村”改名作铺垫。
B.文章第⑹段中“他们常默默地抽着烟,苦思冥想,愁雾笼罩着小屋”,表现了抗日形势异常严峻,抗日军民无计可施,一片茫然。
C.文章第⒃段中“太阳在云层里闭上了眼,大槐树剧烈地颤抖着”,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想象,生动表现了鬼子的惨无人道,更展现了寿山先生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D.文章以时间为线,以“老槐树”为线索,老槐树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抗日民众轰轰烈烈的壮举,见证了“文革”时期的颠倒黑白的混乱历史,也见证了今天老百姓富足的生活。

E.文章通过张化谱今昔命运的对比,揭示了“文革”时期张家遭受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张化谱的同情,为寿山先生的死深感不值。
文章多次完整地书写“寿山寺乡、寿山寺村”,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本文作为报告文学,以“寿山先生”为题,却花了较多笔墨描写寿山村的民兵队训练、小村的眼睛、寿山村里十几个青年受拷打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请结合材料,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中“这么多年过去了,安逸早已成为庸常的生活状态”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草原上的河流作者:刘庆帮
我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我只在电影、电视和画报上看见过草原之河,那些景象多是远景,或鸟瞰之景。在我的印象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飘逸,犹如在绿色的草原上随意挥舞的银绸,煞是漂亮动人。这样的印象,是别人经过加工后传递给我的,它不断提示着我对草原河流的向往。
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那里的主要河流有伊敏河、海拉尔河等。更多的是分布在草原各处名不见经传的支流。如同人体上的毛细血管,草原铺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流淌不息的支流。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想流到哪里都可以。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我刚要和它打一个招呼,说一声再见,它有些调皮似的,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它仿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
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由于河水的滋润,明水的衬托,绿洲上的草长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有羊群涉过水流,到洲子上吃草去了。白色的羊群对绿洲有所点化似的,使绿洲好像顿时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
而南方的河流被高高的堤坝规约着,只能在固定的河道里流淌。洪水袭来,它一旦溃堤,就会造成灾难。草原是不怕的,草原随时敞开辽阔的胸怀,不管有多少水,它都可以接纳。水大的时候,顶多把草原淹没就是了。但水一退下去,草原很快就会恢复它绿的本色。绿色的草原上除了会增加一些水流,还会留下一些湖泊和众多的水泡子。从高处往下看,那些湖泊和水泡子宛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明珠。
在一处坐落着被称为亚洲第一敖包的草原上,我见几个牧民坐在河边的草坡上喝酒,走过去和他们攀谈了几句。他们四个是一家人,父亲和儿子,婆婆和儿媳。在羊圈里剪羊毛告一段落,他们就带上羊肉和酒,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喝酒。他们没有带酒杯,就那么人嘴对着瓶嘴喝。他们四个都会喝,父亲喝一口,把酒瓶递给儿子;婆婆喝一口,把酒瓶递给儿媳。他们邀我也喝一点,我说谢谢,我们一会儿到蒙古包里去喝。我问他们河水深不深,能不能下水游泳?小伙子答话,说水不深,天热时可以到河里游一游。正说着,我看见三匹马从对岸走来,轻车熟路般地下到河里。马儿下到河里并不是都喝水,有的在河里走来走去,像是把河水当成了镜子,在对着“镜子”把自己的面容照一照。我又问他们,河里有没有鱼?小伙子说:鱼当然有,河里有鲫鱼、鲇鱼、鲤子,还有当地特有的老头儿鱼。老头儿鱼最好吃。那么,月光下的河流是什么样子呢?小伙子笑了,说月亮一出来,满河都是月亮,可以在漂满月亮的河边唱长调。
又来到一条小河边,我看见河两边的湿地上开着一簇簇白色的花朵。草原上的野花自然很多,数不胜数。红色的是萨日朗,紫色的是野苜蓿……。这种白色的花朵是什么花呢?我正要趋近观察一番,不对呀,花朵怎么会飞呢?再一看,原来不是花朵,是聚集在一起的蝴蝶。蝴蝶是乳白色,翅膀上长着黑色的条纹,一片蝴蝶至少有上百只。这么多蝴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同行的朋友们纷纷做出猜测,有人说蝴蝶在开会,有人说蝴蝶在谈恋爱,还有人说蝴蝶在产卵。蝴蝶们不说话,它们旁若无人似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我想和蝴蝶做一点游戏,往蝴蝶群中撩了一点水。水珠落在蝴蝶身上,蝴蝶像是有些吃惊,纷纷飞扬起来。一时间,纷飞的蝴蝶显得有些缭乱,水边犹如开满了长翅膀的白花。蝶纷纷,“花”纷纷,人也纷纷,朋友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难得的画面。
我该怎样描绘草原上的河流呢?我拿什么升华它呢?我感到有些无能,甚至有些发愁。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来到被誉为长调之乡的新巴尔虎左旗,听了蒙古长调歌手的演唱,感动得热泪盈眶之余,我才突然想到,有了,我终于找到和草原上的河流相对应的东西了,这就是悠远、自由、苍茫、忧伤的蒙古长调啊!长调的婉转对应河流的蜿蜒,长调的起伏对应河流的波浪,长调的悠远对应河流的不息,长调的颤音对应河流的浪花……我不知道是草原上的河流孕育了蒙古长调,还是蒙古长调升华了河流,反正从此之后,不管在哪里,只要一听到动人情肠的蒙古长调,我都会想起草原上的河流。
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项是()()

A.文章首段表现了“我”对草原上河流的向往,为下文写“我”亲见草原上的河流埋下伏笔。
B.文章首段突出了草原上的河流的美丽,而这种经过加工后的河流的印象又与“我”亲见的草原上的河流相互映衬。
C.文章说小伙子对草原河流里的鱼的种类非常熟悉,并且认为老头儿鱼最好吃,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牧民毫无节制地对草原的索取的不满。
D.“它们旁若无人似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草原上蝴蝶的自由自在,写出了草原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E.同行的朋友们纷纷做出猜测,这么多蝴蝶聚在一起干什么,这些描写呈现出朋友们的浅薄,通过对比,表现了我对草原上蝴蝶的欣赏、喜爱之情。
作品在描写草原上的河流时,将其和南方河流进行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作品为什么以“我”的感慨和发现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作品的重心是草原上的河流,但是又用了很多笔墨写草原上的一家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