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时之外
朱良志
中国人有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即所谓“荣落在四时之外”,就是悬隔时间,截断时间之流,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它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苏州沧浪亭有一小亭,亭廊柱上题有一幅对联:“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幅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前句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感叹,如欧阳修《浪淘沙》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是代未来预想,今年很好,当下很好,但来日如何,明年如何?明年不知流转于何处,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后一句引东晋王徽之对竹子的感叹,强调当下此在的感受。两句又有密切的情感逻辑,正因为我们无法把握未来,正因为必将缺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这幅对联有无奈,但更有惊悟。中国艺术强调,时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局限,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这里含有中国人刹那永恒的思考。
禅家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为妙悟的最高境界,一个悟道者,在一个静寂的夜晚,享受山间之清风、湖上之明月,由当下所见一月,想到万里长空,天下是是处处,都由这一月照耀,由此刻,想到自古以来,无数人登斯山、登斯楼、望斯月,月还是以前的月,山还是以前的山,江湖还是以前的江湖。万古的时间和此顷,无限的长空和此在,就这样交织到一起。这里不是做短长之比、大小之较,也不是强调联想的广泛和丰富,而是在渺小和无垠、短暂和绵久之间流转,作时空的遁逃。强调妙悟就在当下的事实。
被闻一多称为“泄露了天机”的刘希夷的《代白头翁》诗云:“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中表达了在如水的时光中如何抓住一些影象的思考。张若虚以他妙绝人寰的千古叩问震撼着人们的心扉:“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而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传达了更为放荡的思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应如此。”这些天才诗人几乎是在神秘的颖悟中,和合物我,齐同古今,万古同一时,古今共明月。虽短暂并无局限,虽脆弱但并不能随意摧毁,虽渺小并无缺憾,诗人们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正像沈周诗中所说的:“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亦无所私。”(《题天池亭月图》)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
瞬间永恒是禅宗最深刻的秘密之一,也是中国艺术的秘密之一。“万古江山在目前”,大道就在今朝,就在此刻,就在此刻所见的十五圆月。明代心学家陈白沙说:“道眼大小同,乾坤一螺寄。东山月出时,我在观溟处。”关键在于“我在”,此在并不因为过去而失去意义,目前不因为广远而丧失可观之处,此顷我在此处,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圆满而无缺憾,“我在”,世界因而有意义。
(选自《文艺争鸣》2011年第8期)下列对“四时之外”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 |
B.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有一种超越的思想,悬隔时间,超越春夏秋冬四季。 |
C.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 |
D.这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间和空间只会带给人局限,谁都无法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 |
B.禅家借助对月亮的丰富联想,达到了对未来妙悟的最高境界。 |
C.中国诗人在对生活现象的认知中都能达到“和合物我”的境界。 |
D.只有“我在”,时间和空间才会被赋予意义,世界才会圆满而无缺憾。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州沧浪亭里有一小亭,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里的风景却令人难忘,人们都觉得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 |
B.欧阳修的《浪淘沙》强调的是当下此在的感受,认为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因此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 |
C.万古的时间和此顷,无限的长空和此在,交织到一起,因为无法比较它们的短长、大小,所以只能在渺小和无垠、短暂和绵久之间流转。 |
D.作者通过分析刘希夷、张若虚和李白的相关诗作,强调的是这些诗人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 |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屈原作为楚国的名门贵族,“出则应对诸侯”,而以“博闻强记”著称,自然首先会受到这种外来的影响。他虽是南方人,老子和庄子的同乡,但其思想的主流却是北方的“儒”学。他的许多言论,简直同孔子、孟子、荀子无异。他尊崇尧、舜、汤、文、武之道,主张“依前圣而节中”,想要“就重华而陈辞”,他认为“孰非善而可服”。他把“美”与“善”混为一谈,而与“恶”相对待,致力于“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本”。凡此种种,都是很正统的儒家思想。即使儒家内部由于侧重点不同而产生的分歧(或侧重“仁”、“义”,或侧重“刑”、“法”),在屈原的思想中也有反映。他一方面吸取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泛爱众”,和以民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主张“民生各有所乐”,来同反对人道主义的封建专制主义相对立;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荀子“使百吏畏法循绳”,以求“国常不乱”的法治思想,主张“明法度之嫌疑”,以使“国富强而法立”。他就是用这一套来要求楚怀王的。同时他也用这一套来抵抗和他同乡的两个更伟大的哲人老子和庄子的影响,到底不曾高蹈风尘,与渔父同游,而始终保持着与现实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企图力挽狂澜的同时,忧谗畏讥,竞于群小之中,求进不得而终于忿恚自沉。
请根据这段文字和所学过的《离骚》有关内容,简要阐述屈原的思想。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读书养气
李建永
⑴人究竟为什么读书?或者换一个角度设问,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⑵童年时的读书,说不出个什么“为”来,无来由地爱书,喜欢读书。
⑶生在穷乡僻壤,没有多少书可读,就愈觉得书之宝贵了。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此时的读书,真是再确切不过了。半拉子的“小人书”,没头没尾的古今小说和话本,见着就读,反复地读。饥不择食,什么“三六九日王登殿,文武人臣摆两边,一旁闪出个白虎官。这白虎官,开了言:十八投唐二十三,保你唐主整五年……”之类的破旧书,在今天的小朋友们看来,是些什么东西!然而在当时,它之于我,简直就是奇书美文、精神大餐了!
⑷读书,使我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色彩斑斓。
⑸书给了我闯荡世界的动力和勇气。
⑹转眼年届不惑。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但是“野孩子”的脾性未改,喜欢读书的“积习”亦未改——恐怕今生今世也改不掉了。
⑺只是在读书之余,脑子里不时地冒出“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⑻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⑼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趣味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⑽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11)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摘自《北京日报》2001年7月29日有删节)作者在第⑴段说:“人究竟为什么读书?或者换一个角度设问,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后文有几处与之相呼应,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第段中的。
第⑶自然段中用“半拉子”来修饰“小人书”,用“没头没尾”来修饰“古今小说和话本”,强调书的;又用“奇书美文、精神大餐”形容读书的感受。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
第(4)(5)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A.第(4)段承上,读书给我快乐;第(5)段启下,读书增长勇气和力量。 |
B.第(4)(5)两段领起下文:读书作用很大。 |
C.第(4)(5)两段收束上文:童年读书,受益匪浅。 |
D.第(4)(5)两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
第(8)自然段“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这一比喻句的含义是:
A.读书非常重要,不可缺少。 |
B.我们能够从书中摄取多种营养。 |
C.读书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
D.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 |
请将第(8)自然段划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要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其要点为:。
第二部分从至段尾,其要点为:。第十自然段划线的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证明的观点是:
。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引用庄子的《逍遥游》,有什么作用?“斯须九重真龙出”中的“九重真龙”是什么意思?
答:“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这一句分别用潮水、大海、泉水、波澜四个形象来比喻韩愈、苏轼、柳宗元、欧阳修四位文学大家的散文中的文气或风格。试就其中的一位,结合曾学过的文章,简要谈谈你对这个作家的“文气”或风格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学步
赵丽宏
㈠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在这之前,你还整日躺在摇篮里,只会挥舞小手,将明亮的大眼睛转来转去,有时偶尔能扶着床沿站立起来,但时间很短,你的腿脚还没有劲,无法支撑你的小小身躯。这天,你被几椅子包围着,坐在沙发前摆弄积木,我们到厨房里拿东西,你母亲偶一回头,突然惊喜地大叫:“啊呀,小凡走路了!”我随声回顾,也大吃一惊;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椅子,然后不倚靠任何东西,自己走到了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到我们注意你时,你咧开嘴笑了。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感到惊奇呢。
㈡从沙发前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的独立行走的路。我们都没有看见你如何摇摇晃晃走过来,但你的的确确是靠自己走过来了。当你母亲冲过去一把将你抱起来时,你却挣扎着拼命要下地。你已经尝到了走路的滋味,这滋味此刻胜过你世界里已知的一切,靠自己两条腿,就能找到爸爸妈妈,就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地方,那是多么奇妙多么好的事情!
㈢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只要有机会,你就要甩开我的手摇摇晃晃走你自己的路。你在床上走,在屋里走,在马路上走,在草地上走;你走着去寻找玩具,走着去阳台上欣赏街景走着去追赶比你大的孩子们……
㈣儿子,你从来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的危机呢。在屋里,桌角、椅背、床架、门,都可能成为凶器将你碰痛。当你踉踉跄跄在房里东探西寻时,不是撞到了桌角上,就是碰翻了椅子砸痛脚,真是防不胜防。也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个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摔跤摔不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在室外,你更是跃跃欲试,两条小腿像一对小鼓槌,毫无节奏地擂着各样的地面。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这是不是人类的天性?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呵,但愿你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㈤你开始摔倒在地的时候,总是趴在地上瞪大眼睛望我们,你觉得有点委屈,但很快习惯了,并且学会了一骨碌爬起来,再不把摔跤当一回事。那次你沿着路边的一个花坛奔跑,脚下被一个大石头拌了一下。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割,却无法救你——铁栏杆犹如一柄柄出鞘的剑指着天空!你趴在地上,沉默了片刻,才放声哭出起来。我奔过去把你抱在怀中,不忍看你的伤口,我担心你的眼睛!好险呵,铁栏杆撞在你的额头上正中,戳出一道又长又深的口子,血沿着你的脸颊往下流——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褪的疤痕,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㈥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在些地方虽有路却末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从沙发前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学走这几步为什么“意义不凡”?
答:下面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1)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在些地方虽有路却末必能通向远方。
答:
(2)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答:从整体上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第㈣段划线的句子(形式上任选两个赏析点)。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雨的精魂
韩少华
不知是哪位勤勉的早行人,在鬓发上,或须眉间,有幸承接了今天绝早的第一朵雪花儿;那小小的结晶体呢,想必也倏地融进他或她的蒸腾着的体温里了……等我出了家门,只见那街心草坪,护着草坪柏墙,柏墙尽头的立体交叉公路桥,都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那么洁白,醒目。
不知不觉地!一串儿关联着雪的句子.随着飘落在我的襟袖的雪花儿,潜入了我的心底……“撒盐空中”或是“柳絮因风”么?那些比喻,名则名矣,却未免旧了些;“雪满天山路”或是“大雪满弓刀”么?那些描摹,壮则壮矣,又同眼前所见的不怎么对景儿;“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么?虽然,这桥头,这路上,来去匆匆的人们中间,确有“早生华发”者在,可人家却未必都肯领受诗人拈出的那个“悲”字。于是,我不禁又想起了鲁迅先生那句“……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来了。
呵,雪,纯洁的雪……你曾经含了人间正气,乘着天际雄风,凝做喜人的豪雨,润物的甘霖:你曾经给大地增添了多少生机与活力!可一旦朔气弥天,你,就在一瞬之间,化做这纷纷扬扬的奇异的结晶体,默默地,轻轻地,飘落了下来……
是的,这雪,确是“死掉的雨”呵!
可我,沿着柏墙前行,雪花儿扑面而至,抚着我的额头、脸颊,只觉得它凉而不冷,润而不僵;雪,又似乎跟那个僵冷的“死”字无关了。噢,这时候,我似乎更倾心于鲁迅先生把“雪”比做“雨的精魂”的意境——不是么,如果并非精魂,怎能化入春泥,幻为那无边的鲜花芳草呢?这猛然让我想到,自古以来,人们就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称颂无私精神的至高的赞语,如今么,或许有些不足了——请看这雪,这死掉的雨:生前,滋灌万物;死后,更同大地合一,竭力孕育着新的春色,新的丰年,这,竟是“死而不已”了。
是的,死而不已,正是雪的使命;死而不已,也是一切生者有幸领略的至高的诗意,人的精神境界的至境。
不是么,有多少为人民竭忠尽力的革命家,死后还让自己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江海;又有多少冲锋—世的战斗者,临终还叮嘱亲人,不但要免去殡仪,而且将遗体献上医学院的解剖台:至于那些奋斗终生的勇士,他们生前的百战捷报、万言谏书,也在他们献身之后,正编进庄严的史册,将做为激发来者、警策后人的精神遗产而永存了。
哦,献而不惜,死而不已——这可是雪所昭示的人生真谛?而你啊,圣洁的雪,不就是天地间雄风正气所凝聚成的不死的精魂么!通读全文后回答,标题“雨的精魂”象征什么?
答:请说说“死掉的雨”和“雨的精魂”两者的区别。
答:“自古以来,人们就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称颂无私精神的至高的赞语? 如今么,或许有些不足了”。怎样理解“有些不足”?
答:第二段划线的词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看,结尾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意匠惨淡经营中(节选)
季羡林
根据我个人的归纳,对于散文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散文重点在一个“散”字上,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怎样起头,就怎样起头;愿意怎样煞尾,就怎样煞尾,无拘无束,松松散散,信笔所之,潇洒自如,天马行空,所向无前。要引经据典,中外都有。外国最著名的例子,我想举法国的蒙田,蒙田的《随笔》享誉世界数百年,至今不衰。他的随笔就属于松散一类,整篇不讲求结构,叙述也看不出什么层次,一点匠心也看不出来;在词藻修辞方面看不出什么独特的风采。因此,我常常想,与其说蒙田是一个文学家,毋宁说他是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他的思想确有非常深刻之处,为他人所不可及者。在中国也能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中国一些大散文家有时也写一些轻松的文章,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比如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之类。其他作家也间有这样的作品。 这一类的散文作品,我无以名之,暂时名之为松散派。
与松散派相对立的一派主张,写散文同写别的体裁文章一样,也要经过充分构思,精心安排,对全篇结构布局,要仔细考虑,要有逻辑性,有层次;对遣词造句,也要认真推敲,不能苟且下笔。我自己是属于这一派的。杜甫在《丹青引》中有两句诗:“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这里指的是绘画,后来把意思扩大了,泛指所有匠心独运、认真考虑的情况。我在这里借用来指散文的创作,我杜撰了一个名词:经营派。
能做到“惨淡经营”,散文是否就一定能写得好呢?并不见得。一般说起来,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成功,一失败。在成功的方面,情况也极为复杂。先举一个诗人的例子。杜甫有一句很有名的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作诗惨淡经营之艰苦,结果他成了中国的“诗圣”,大名垂宇宙了。谈到散文(广义的)创作,从六期的骈体文开始,作者没有不是惨淡经营的。到了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与韩愈并称,写文章也没有不是惨淡经营的。宋代的欧阳修、三苏,再加上王安石、曾巩,上面说到的八个人是有名的唐宋八大家,风格各异,皆有独到之处,共同的地方是都惨淡经营。到了明代归有光属于正统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以及张岱等属于革新派。清代的桐城派与八股文似乎有一脉相通之处。这一派的作家字斟句酌,苦心孤诣,其惨淡经营的努力更为突出。以上所谈的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事实。
这些惨淡经营派的大家是不是写出来的文章都是美妙绝伦的呢?不是的。这些大家传诵的文章多少不等地就那么几篇。原因何在呢?写文章,除了天资或者天才之外,还要勤奋努力。惨淡经营就属于这个范畴。在天才和勤奋以外,还要有灵感。
惨淡经营而失败了,则他们的文章必然是佶屈聱牙,甚至文理不通,既缺思想性,又无艺术性。这样的文章怎样能流传下来呢?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八股文。我自己没有写过八股文,没有感性认识。但是从许多书上能够读到,当年八股文作者那种简练揣摩、惨淡经营的艰苦情况。但是为什么文章却写不好呢?那种代圣人立言不许说自己话的桎梏把人捆得紧紧的,多大的天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写文章的人要多读书,中国旧日称之为“腹笥”,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肚子里要有货。如果腹中没有货空空如也,即使再努力惨淡经营,也无济于事,反而会露出了马脚,贻笑方家。作者认为,在散文创作中,“松散派”的特点是 (不超过25个字)
答:“意匠惨淡经营”本指“绘画”,后来“泛指所有匠心独运,认真考虑的情况”。作者借用这句话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在“经营派”中,要取得散文创作的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每个要点的表述不超过6个字)
答: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举六朝骈体文的作者、唐宋八大家,直到清代桐城派的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惨淡经营”能帮助散文创作取得成功,但不一定能使篇篇文章都为成功之作。 |
B.从本文的内容与行文特点看,季羡林在散文创作中属于“松散派”。 |
C.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读过此文,对于写文章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
D.八股文作者的思想受到严格限制,他们即使是天才,即使惨淡经营,写成的八股文也不可能是成功的散文。 |
E.本文采取了对比的写法,作者褒扬“经营派”,贬斥“松散派”。
F.作者认为苏东坡属于“松散派”散文作家,其依据是苏写过《记承天寺夜游》之类的“信手拈来”,涉笔成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