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浅谈态度/姜以刚
①一群蚂蚁为了挪动一粒饭或一条虫,忍受着难以想象的重负,前推后搡,齐心协力。一只蜜蜂为了采一点花蜜,在花朵之间往返无数次,翻飞起舞,不辞辛劳。一株野草为了显示生命的力量,艰难地从石缝中钻出,曲折向上,百折不挠。蚂蚁、蜜蜂和小草的个体虽小,但它们那认真的态度却给了我们很多感动。
②接下来说说我们人本身吧。营业员态度热情,让顾客心满意足,这家店的生意就会更好。父母态度真诚,让子女心服口服,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更佳。教师态度认真,让学生耳濡目染,这样的教学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冬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孝子。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其母卧病在床,突然想吃竹笋。孟冬很久也没找到竹笋,他便抱着雪地里的竹子痛哭。他终于感动了天地,竹林里冒出了竹笋,成全了他的这份孝心。
④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海伦·凯勒主动向命运挑战,克服了自身的盲聋哑的生理缺陷,成为了一位作家。霍金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活动,凭着对物理学研究的满腔热情,成为了继爱因斯坦之后的又一位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泰斗。
⑤要成就一番事业,还得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三国时期的杨修非常有才,但终因恃才放旷,被曹操所杀。一个人不论天赋的高低,都要不断学习。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为文学神童,但每天“环谒于邑人”,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最终“泯然众人矣”。
⑥要获得更多的成功,既要胜不骄,更要败不馁。诺贝尔经过很多次实验的失败,甚至连自己的弟弟和助手都在实验中丧生,自己也差点被炸死。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高效炸药。
⑦要实现人生理想,还要坚持自己的志趣,有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态度,才能终成大器。努力不分早晚,出身不论贫富。齐白石年轻时是一名木匠,但他有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经常自学,最终成为一位极负盛名的大画家。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幼年丧父,家贫无纸习字,其母便以沙地为纸,以树枝当笔,教他练字。这些都没有阻碍他日后成为大书法家。
⑧前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先生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⑨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射你的喜怒哀惧。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生活,你将会从生活中提炼更多的灵感。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你对生活失望,生活也会懒得理你。不要关闭自己心灵的窗户,打开它,可以让更多的新鲜空气吹进来,让更多的美景扑入你的胸怀。   
下面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态度决定一切,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B.要成就一番事业,还得有一种谦虚的态度。
C.要实现人生理想,还要坚持自己的志趣,有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态度。
D.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结合全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自然段列举孟冬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一个人要有诚心,才能感动天地,增加说理的趣味性。
B.第⑤段是从反面来举例证明分论点的,而其他段落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C.本文都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D.第⑤段中列举方仲永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一个人即使有再高的天赋,也要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否则一事无成。

本文最后一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三)辩证看压力(13分)
邵景均
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

.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2分)

.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3分)


.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二)诗意山水(有删改)
佚名
①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峻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烁古今中外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②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偏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宋唐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嵋,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霄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醉卧沙场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北疆山水的,西域山水的,巴蜀山水的峻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刻骨铭心的呢?
  ③行走山水间,凝眸处,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这些官场失势、情场失意、商场失利的文人,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身心俱疲,志坠青云,愤世伤心之余,一脚踏进江湖,寄情山水,托志万象,逍遥去也。“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桀傲放荡,自在快活!山的伟岸强劲,山的独立异世,山的傲笑天地风云,水的,水的,水的,又恰恰迎合了文人的秉性,响应了他们内在的精神理想,使之思想情怀找到了可供寄托、归依和宣泄的家园,山水成为他们驰骋个性精神、张扬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场所和最广阔的天地。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呤,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山一水、一园一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激情、历史印迹、文化渊源和传奇色彩。安徽宣城外的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因李白偶尔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成为名胜;而绍兴城南一处普通的私家园林,因陆游遗恨千载的《钗头凤》和《沈园诗》,令古往今来多少性情中人不顾山迢水遥,争相一睹为快;最典型莫过于岳阳楼,一楼何奇?却因“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腾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而声名大噪。人文精神对山水的浸淫和提升,给中国山水罩上了玄奥的文化青衫,弥漫了宗教般的神秘气氛,让崇尚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价值和追求生命真谛的西方人,拍痛了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奥秘。
④“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一座好山或一川水,。畅游好山好水,。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样的赏心乐事,是粗鄙者不会为之的。山水入诗,更增诗情,山水入画,更添画意,山水乃诗画之源。山水有钟灵秀气而生才子佳人,这大概属于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了。
  ⑤好山好水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很欣赏“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那份潇洒与浪漫,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儿时的梦想,游遍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
.请根据各地山水的特点,将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充到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字母)
A.苍凉与神秘 B. 温婉与柔媚 C.秀雅与奇异
.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共涉及到三位唐代诗人及相关作品,请你根据文中内容提示,将下表填充完整。

张继
《枫桥夜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请仿照第③段中写“山”的句式,续写有关“水”的句子。
山的伟岸强劲,山的独立异世,山的傲笑天地风云,水的,水的,水的
.第③段诗句中写道“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其中范希文即范仲淹,请你结合《岳阳楼记》,说说所谓“两字关情”应该是指哪两个字?

.请根据你自己的文化积累,为第③段加波浪线的部分补写一个实例。

.请根据文意将下面两句话分别还原到第④段中的空白处。
A就是一本好书 B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一)地震的成因及其预测(15分)
①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约5万次,其中至少10次以上是灾难性的。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极为常见的地质现象。地震有多种成因,早在1873年德国科学家R·海尼斯根据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三种主要类型。后来人们还发现,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如大型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大型矿山工业爆破,以及地下核爆炸试验等,都可能诱发地震,诱发地震最大不超过6.5级。美国科罗拉多州米德湖地区因水库蓄水,曾于l939年发生过5级地震。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1962年发生过一次6.1级地震。
②世界上90%的地震,特别是震级大的地震,都是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其特点是活动性频繁,影响范围大,破坏力强。关于这种地震的成因,较为重要的假说有以下几种:
③断层说。最早提出这一学说的是A·墨凯,他在1902年就提出断层活动是地震的成因。岩层的破裂是构造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多数的地震是已有断层的重新错动,少数为新断层的产物。现今盛行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亚板块和块体的运动,在其边缘(通常是活断层带)某些构造部位上发生应力集中,集中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层破裂,突然释放积累的应变能而发生地震。因此,在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也常常是中、深源地震分布带。该学说得到了多数学者的支持。
④岩浆说。岩浆说认为,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熔融岩浆的流动,在其向地壳侵入的过程中,引起岩层急剧增温并强烈变形,压力均衡遭受破坏,最后导致围岩破裂,发生地震。在洋中脊、板块俯7中带和板块内部一些地震的发生与岩浆的侵入作用有关。某些大震区发现地下热异常和高温气体溢出现象,是岩浆说的间接证据。
⑤相变说。该学说认为,中、深源地震是由于地下深部物质发生相变而引起的,即在地下深部温压条件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岩石中的矿物结晶状态和岩石的体积发生突变(膨胀或收缩),导致地震发生。但深部相当大区域岩石同时发生相变的可能性很小,因而这一学说争议较多。
⑥关于地震预测,有许多民间说法,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动物能预感地震来临。关于这一点,最详细的记录案例发生于l969年7月18日中国的天津。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在地震发生前,观测到动物们的各种各样的怪异行为——天鹅避开水、熊猫啼叫、蛇类拒绝回穴等。科学家推测,岩石在张力作用下造成了地表附近磁场的变化,而这变化以某种方式扰乱了某些动物的神经系统,因而导致它们的怪异行为。不幸的是,动物行为的理论在日后并没有得到其它有力的见证;有许多案例表明,在地震发生前,并没有动物的异常行为发生。
⑦关于地震预测,有个刚开始探索的领域,即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来为地震预测收集数据。配合适当仪器,这个系统能侦测到不到一英寸的地面移动,因此就有可能比以往更廉价而轻易地监测到许多地点。通过不断的监测实践,我们希望,地震预测的科学有一天能达到类似可靠预测火山爆发的火山学的水平。
⑧地震预测还有个没太受到注意的麻烦问题。假设在测量岩石应变后,你预测在洛杉矾盆地未来三个月的某个时候,会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几率发生地震。这些信息对你有什么意义?如果你公开这些信息,人们可能离开这一地区,就容易造成因失去商业活动而高达数以亿万计美元的损失。特别是万一地震没有发生怎么办?你能想像会有多少诉讼吗?
⑨但假设你把这些信息秘而不宣,而地震却偏偏发生了。你想人们在知道了这信息早已存在时,又会有什么反应?从这点上来说,我个人感觉,地震预测很可能是一个我们并不希望它得到发展的领域。
.阅读第l自然段填空。
根据成因,地震可分为四种类型。
.文章第3—5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约5万次,其中至少10次以上是灾难性的”一句中,“至少”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地震,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准确地预报地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却说:“从这点上来说,我个人感觉,地震预测很可能是一个我们并不希望它得到发展的领域。”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由于汶川大地震,你的灾区同龄人大多只能在简易帐篷里学习、生活,初中学业考试也不得不延期举行。此时,坐在考场上的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不少于5 0字)


[二]
请等等落在身后的灵魂
麦家
我曾养过两只狗。一只是朋友送的,德牧,名门血统,姿态高贵,仪表堂堂。我不敢慢待,每天都用上好的骨肉款待,有时还喂羊汤、牛奶。渐渐地,它除了精肉细骨一概不食,包括龙骨和猪皮。到后来,它学会了挑食精中之精,细中之细,超市买来的高价狗粮,它甚至懒得瞄上一眼,就像娇生惯养的小姐,或是满腹怨气的贵妇。而我分明从它慵懒冷漠的眼神里,看到了它深彻的不满和厚重的怨气。
另外一只是我在部队时养的狼狗。那时,我任务繁重,只能粗生粗养,想起了给他丢点剩饭菜,想不起就任他自生自灭,日子长了,我突然发现,我慢待的不是皱纹、芦苇或其他,我慢待的是真诚,真诚的朋友。这位朋友只需一碗粗粝的糙米饭,加上一点点肉末或油腥,就能令他开心、快乐,令他为我们的“友情”雀跃,神采奕奕,奔跑如风。
我讲他们的事,不是为了纪念,为了纪念不是这种写法;当然也不是为了板起脸做批判,那很无趣,甚至是傻。我只是想陈述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司马光讲过,他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说得很对,但还不够,远远不够。这不是司马光的问题,而是陈述的问题,是陈述的主旨和陈述本身。其出发点滥觞于我的情绪,一种红色的情绪,一种自找的情绪。
它叫做沮丧。
我时常感到沮丧,因为现在这个时代与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物质的过分泛滥(强势)和情感的过于复杂,歪曲、掩盖、抽离了太多东西,包括真理。我们至深的需要不过如冬日的阳光一般和煦、简单,但总有人,太多人,喜欢顶着烈日,化身飞蛾,投向华丽的火焰,以趋之若鹜或奋发图强。我的沮丧不是因为灭亡,相反,人们学会了极端地展览生存,却同样极端地遗忘了幸福之根本——何止是人,我的德牧就是这样在高标准的物质生活中学会了痛苦,而狼狗却在无声处,给了我莫大的温暖和幽远的感悟。
是的,幸福必须是单纯的,单纯一点,欲望就可以少一点。有句成语叫做欲壑难填,是无上智慧:欲望就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同多米诺骨牌,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跟着就打开了。而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就会茫然。太多现代人少了思考,很多问题他们是不问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问。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东西在等待我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在我们身后。我们是应该停下来等一等被我们落在身后的灵魂。
该知道,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该知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选自2010年7月23日《今晚报》)
.说说题目“请等等落在身后的灵魂”的含义。

.作者讲述德牧和狼狗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语境谈谈,为什么说“我的沮丧不是因为灭亡”,而是“人们学会了极端地展览生存,却同样极端地遗忘了幸福之根本”?

.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论证方法,作者以此论证
的道理。
.读了本文,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阐述理由。


[一]
独爱藕花深处
熊仕喜
浮云在平静的小湖里打量着自己有些单调的身影,湖里也只有三两只鸭子在几竿残荷的枯茎中穿梭。小湖最落寞的便是秋冬季节,只怪那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如果有荷,小湖便多了几番风韵,浮云的倒影也不会如此孤单冷清了。
想那时一声春雷,一场春雨,江南的湖泊、池塘都渐渐舒展开身子,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湖堤上的草什么时候发芽了?围埂上的烟柳什么时候吐绿了?更奇怪的是谁将一支毛笔插在水中?笔尖的清香引来一只蜻蜓站在上面,抖着翅膀仿佛在为小荷歌唱。蜻蜓哪里知道,看风景的它早就走进了杨万里的诗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只需几天工夫,东一支,西一支,赶集似的从水里冒了出来。它们又像紧握的拳头慢慢地打开了,成了手掌,再后来一个又一个地或如碧绿的盘子铺在湖面,或如撑开的绿伞宛立在水中央。
六月来临,湖里就热闹起来了。如果是雨后,这种感觉更为鲜明,几只青蛙蹲在圆盘上高声唱和,一阵风过,伞面上的珍珠儿,左右滚动,一不小心便滑落水中。六月天气燥热,最美的事便是独自站在湖边烟柳浓阴之下,看荷叶田田,赏映日荷花,轻轻吟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眼前好像出现了一群红男绿女,荡舟采莲的画面,“荷叶罗裙一色栽,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是乱花迷眼,还是人之自迷,碧叶共罗裙一色,芙蓉与人面难分。
我没有夜渡荷塘的经历,但我也曾采过莲蓬。生于江南水乡,没有采莲的经历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划一小船行至藕花深处,也就驶进了属于水乡孩子的乐园!水根曾是我们中游泳的高手,我们经常结伴到湖中采莲。一竿撑过,密密匝匝的荷叶向两边分开,船一驶过,便又摇摇摆摆地并排在了一处,不是船在行,荷在动,岸上的人是难以发现我们的。有时候水根搞起恶作剧,故意晃动小船,同行的女孩子吓得抓紧船舷,尖叫声,笑骂声便在荷叶间飘荡。天热了,摘一片荷叶顶在头上,那是天然的伞;口渴了,用荷叶舀一汪水,喝在嘴里,甜在心扉。摘一个莲蓬,剥掉外衣,饱满的籽粒就露出来了,去了外面的青皮,美美地品尝着白嫩的莲子。吃够了,船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个又一个的莲蓬就落进了我们的船里。多少年来,莲叶间的清香,小伙伴的嬉戏一次又一次地甜蜜了我的梦乡。
  江南多有池塘、湖泊,人们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种植莲藕。据说莲藕的功用多着呢,妈妈曾叮嘱我回家给奶奶买东西,只要买点藕粉就行了,其它的东西她都不怎么爱吃,独有这藕粉例外。
  爱莲,同予者何人?宋朝的周敦颐常独自叹息。其实,爱莲者众矣,我们乡下叫莲的、叫荷的、叫芙蓉的女孩子多着呢!爱美之心,高洁之好,人皆有之,岂止周公一人呢?
.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很多关于“荷”的精美诗句,请精心选择两句你认为最优美的写下来吧!

.说说下面两句话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只需几天工夫,东一支,西一支,赶集似的从水里了出来

(2)多少年来,莲叶间的清香,小伙伴的嬉戏一次又一次地甜蜜了我的梦乡。

.奶奶爱吃藕粉的情节看似与本文主题无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文章结尾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文中有很多优美生动的句子,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抄下来,并进行赏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