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烧炭工和绅士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5分)
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划线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30字左右)(5分)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4分)
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5分)
阅读《散步》,回答问题。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
(2)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阅读第⑥段,说说当“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5)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家书
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进行取舍。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 物般的家书,皆为父亲与祖父母三方通信。
③祖父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身份证是手写的。当然,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 婚联,这在深藏 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自 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 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 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 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④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 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 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 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 到这样的高度: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 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 与光荣梦想。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 享受这个“高度”。
⑤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信纸,有糊窗户的纸,有包装纸,有作业纸,还有包食品用的黄草纸……他们被祖父母写上 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 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 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 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 苟,不容置疑。祖父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 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⑥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 解读,因为血脉通而没有任何困难。
⑦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包装盒纸。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 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 吞噬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个 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 撑她。
⑧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 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诚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 时催人奋斗。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 代替。“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 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 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每每读到一个或 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 我最终也不得而知上面的文字。 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 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 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当时,乡下人家里没有浆糊。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 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 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⑨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 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 东西。
(文/舒怀玉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中“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的“藏”字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第④段结尾说“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高度”指什么?
(4)第⑤段作者读祖父的信为什么“正襟危坐”,第⑧段作者读祖 母的信为什么“必须哭着读”?请谈谈你的理解。
(5)本文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很能打动读者,请简要概括说明本文 的语言特色。
(6)文章题目是“家书”,这些家书“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结 结尾还说“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通过这些内容,我们感受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
①外卖小哥与诗词达人,看似不搭界的两个身份集于一身,让雷海为成了“网红”。几天前,这个为生活默默奋斗的年轻人,一路披荆斩棘,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
②十几年前,看了金庸的《侠客行》后,“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的诗句,把他领进古代文学的江湖。感受着古人的情感、中文的意境,雷海为在工作之余不断读诗、背诗。打工持续了多少年,诗词就陪伴了他多少年。决赛播出的当天他依然穿梭于杭州的巷陌之中,
③诗词似由诗词,与千古圣贤神交。与友人告别,李太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深情浮现眼前;曲终人散,更能理解杜工部观剑舞毕“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的况味。在类似的场景想起相关的诗句,与作者的心律产生共鸣,在时移世易中理解历史、理解生命。
④由诗词,让生活节奏沉静。答题沉着,泰然自若,雷海为给很多观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十几年里,他做过电话销售、马路推销、服务员、洗车工,也辗转了几座城市,在变动不居的生活中,诗词是唯一不变的行李。仍能保持一份淡定和宁静。
⑤由诗词,坚定前行的脚步。华翰辞章,并不应该变成“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避世寄托。当雷海为在书店里默默背诗,当他利用送餐间隔的碎片时间读书,当他承受着生活的奔波与辛苦,他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迁怒贰过,赛场上那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成了他自信人生的定场诗。
⑥纵使困顿,也不改内心的纯洁、不弃生命的高贵,正是真正的诗意所在。其实,当我们问诗词之“用”时,就已经陷入了功利的计较。一些“无用”的种子,或许有一天会开成有“大用”的花。
⑦吟诗作对不分职业,对美的欣赏更没有畛域。往次诗词大会,学霸型选手各领风骚,而这一次,基层文艺工作者陈珏如、带犬民警夏鸿鹏等非科班出身的选手大放异彩,让这档节目的意义更加深刻。如果说罗江诗歌节的农民诗社、《我的诗篇》中来自流水线上的诗歌,展示了普通人写诗抒怀的冲动,那么雷海为、夏鸿鹏则代表了普通人诵诗修心的努力。诗词不应是少数学界精英的专利,更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只有每个普通人都拥有一颗诗心、活出一份诗意,才能让地气激活文气,让文气凝聚人气。
⑧谈起未来,雷海为打算回乡搞养殖。这让不少人觉得惋惜,毕竟这与诗词相去甚远。其实,无论是博士说相声还是保安当律师,这类新闻频频引起热议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职业选择与社会期待的差异。然而更要看到,当下,成功的标准不再唯一,多元择业不仅是一种自由,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⑨对于雷海为而言,无论继续送外卖,还是转型创业,只要心中有诗,自能保持精神的高贵。(文/石羚,有删改)
(1)第②段中加点词“依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2)第②段结尾处作者发出“诗词之于雷海为有什么用”一问,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有什么用”的理解。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并为本段分论点补充一个论据。
(4)第⑦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请简要分析。
(5)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成功的标准不再唯一,多元择业不仅是一种自由,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句话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亭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
(1)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请在下面横线内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
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① →② →堤坝像瓦灰色堡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③ →④ →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
(3)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