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共15分)
美丽的邂逅
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 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者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⑧这时候,我耳畔想起来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⑨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甚至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
(作者:朱东锷有删改)
作者为什么把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书称作一段“美丽的邂逅”?
结合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字,品析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
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   
文章最后一句以两个“宁愿”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愿望。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你一定也搜集了不少名人读书名言,请你写出一则来,并标明作者。不得和本试卷读书名言重复(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秋韵
宗 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嘚嘚”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应是银杏吧。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在香山,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让人觉得,这才是秋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刻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壮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吧。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那就待来生吧,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重今世的。清晨照例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的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黄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风庐散记:宗璞自选精品集》,有改动)
第①段中,哪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3分)
答:
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第⑥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





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3分)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惜 春 小 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作“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
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与文中的哪句出于同一首诗,简要说明理由。(2分)
答:


(1)文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点?(2分)
答:


(2)作者将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对比有何用意?(2分)
答: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答:

(1)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将描述自然和表达哲理结合起来的?(2分)
答:

(2)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写作启示?(2分)
答: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小题。(12分)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选文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2分)
答:

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2分)
答:

文中“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答:

“小摇篮”比喻 ,作用是
,“小”照应了前面 一词。(3分)
从选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出济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这样的地形对济南的气候有什么影响?(2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5分)
学费
满 震
开学了,报名去。报名的时候一是要交假期作业,二是要交学费。假期作业我都是认认真真完成,而学费却正好相反,我总是不能一次性交齐。学费总共两块五毛钱,我只带了一块钱。这还是我妈跟亲戚借五毛,又卖了十个鸡蛋才凑齐的。
“那余下的一块五什么时候交呢?”陈老师问我。
我说:“我妈说等收了稻子卖了钱就交。”
我注意到,大多数学生跟我一样不能一次性交齐学费,有的先交一部分,剩下的订一个口头“还款计划”,慢慢续交,犹如如今的“分期付款”;也有的一毛钱没有,只给老师一个口头承诺,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交。
过一段时间,陈老师就会在下课前留几分钟时间念一回“欠费生”的名字:“满震、王正义、徐公超、徐正洲、项前、徐正翠、徐立翠……以上同学学费还没有交齐,希望你们按照自己的承诺尽快补交。”
我们所有被点名的学生,都感到很难为情,低下头,不敢看老师,不敢看同学,仿佛做了什么丢人的事。
经过陈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点名催促,欠学费的学生逐渐少了。后来陈老师除了在班上点名,末了又补一句:“这些同学下课后请到我办公室来。”
到老师办公室去,这惯常是在课堂上犯了错误而老师未来得及处理才能“享受”的“待遇”。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我们战战兢兢地诉说家里的困难,请求老师再宽限一段时间,再次给一个“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一定交钱”的口头“保证”。
“满震同学,你不是说等收了稻子卖了钱就交钱的吗?现在稻子应该早就收完了,为什么还不交呢?”陈老师还记得我开学时的承诺。
我说:“妹妹生病住院,家里又借了不少债。我妈说实在没钱。”
“那什么时候有钱呢?”
我低着头,不知道怎么回答。
于是过一段时间就又被点一次名,又被叫到老师办公室去一次。每次被点名,被带到老师办公室,我都觉得是在受煎熬,是在受刑。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陈老师不再做我们的班主任。有一天下课后,新任班主任王老师把我们最后三个欠学费的同学又叫到他的办公室。我们做出“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满不在乎的样子,等着老师发落。可是王老师却告诉我们一个出乎我们意料的消息,他说:“你们几位同学家里确实非常困难,经学校领导批准,你们所欠的学费就不用再交了,全部予以减免了。”当时我的心里真的有一种如释重负解放了的感觉。
走出老师办公室,我情不自禁唱了起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想到这一学期来,因为学费,陈老师像催命鬼似的死盯着我不放,搞得我抬不起头来,心灵受到重伤,我对陈老师的怨恨一下子爆发了。我转身闯进陈老师的宿舍,我说:“陈老师,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欠的学费学校给我减免了。我再也不用受你的折磨了。”说完,我调头就走。想到陈老师一定让我气得够呛,我心里好舒畅,又情不自禁唱了起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第二学期开学报名的时候,王老师悄悄跟我们说:“有件事我想来想去还是应该告诉你们。上学期你们三位同学欠交的学费其实是陈老师代你们交了。而陈老师嘱咐我不要告诉你们,是不想让你们觉得欠他的情。现在陈老师已经调到外地学校去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把真实情况告诉你们。”
这更是我们没想到的。想到自己不识好歹反而恩将仇报的鲁莽行为,我这心里真是愧疚啊。我想当面对陈老师说一声对不起,遗憾的是,陈老师调离我们学校以后多少年我也没见到过他。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3年第5期)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主要内容。(3分)
答:
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我”两次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3分)
答: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你对王老师帮陈老师说谎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高高的玉米
吉姆·卡尔顿坐在厨房的窗边,望着烈日照射下的玉米地。今年的庄稼长得特别早、特别好,他家屋子的周围满眼都是高高的玉米。
他的妻子休伊站在水槽边,用凉水洗胡萝卜。她时不时看一眼外面的天空。她巴望着天上出现云块,但还是烈日当空,看上去令人不安。已经二十七天没有下一滴雨了。
吉姆抬头瞧一眼不见一丝云彩的蓝天,叹了一口气。“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休伊是个壮实的女人,今年四十出头。她把胡萝卜放入水槽,然后擦干双手,向她的丈夫走过去。吉姆坐在轮椅里,一只脚往前伸着。
一个月前,他翻修谷仓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到了地面上,造成腿部骨折。X光检查显示他的脊椎骨也受到了损伤。至于受损程度、吉姆以后是否还能行走,大夫当时还说不准。
休伊站在轮椅一侧,轻轻抚摩着吉姆的脖子。“你说的有道理。”她低头看着他说道,“确实,干旱太让人焦心了。”
她瞅着窗外自家的菜园。他俩曾商量不去管园子里的蔬菜,让它们在烈日下自生自灭。但他们家那300英亩的玉米地,不管不行啊。
她弯腰吻了一下他的头。“咱们会没事的。”她平静地说。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吉姆的邻居帕皮·迪克森家的玉米叶子开始发黄、卷曲。
一天,休伊刚从菜园干活回来。吉姆告诉她,他刚刚跟帕皮通过电话。帕皮家的玉米不行了,几乎看不到穗子,连梗都被晒黄了。
“帕皮说,如果这个周末还不下雨的话,他要把他地里的玉米全部犁掉。”吉姆显得忧心忡忡。
“全部犁掉?”休伊看了吉姆一眼。
“他是那样打算的。可能他过分操心了。我们家的玉米种子跟他家的是一样的,又是同时种下去的。可是我觉得我们家的玉米眼下还长得好好的。”
又过了几天,休伊从镇上办事回来。吉姆听到她开门的声音。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和她打招呼。她走进屋里,目光中满是疑惑。吉姆正襟危坐,但脸上满是笑容。她放下背着的包袱。“你不会要告诉我,”她说,“天就要下暴雨了吧。”
“比那个好多了。刚才医生打电话来,说我后来的X光片看起来很好,比预想的要好。”吉姆顿了一下。他笑得更灿烂了。
“医生估计我下个月就能走动了。”
“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这个消息真是太好了!”她含笑说道,忽然跳了起来,在屋子里轻快地转了几个圈。
“这个消息是不是比下暴雨还好?”
“啊,是的,亲爱的。比下暴雨好上一百倍。”
“你知道,”他握住她的双手,“一个月前,我不知道今后咱们怎么生活,净朝坏处想了。然后来了好消息,干旱一下子变得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是呀。那以后我就不用夜里偷偷摸摸去浇水了。”
“你是说,给菜园浇水?”
“菜园,还有从这屋子能看到的所有玉米地。”
“玉米地?”吉姆两眼盯着她看。
“面对天灾,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改变不了天气,只能让你眼睛能看到的玉米长得好些。”她微笑着说。
屋外,依然是满眼的高高的玉米。
(选自《外国最好的小小说》)
小说多次写到“烈日”“干旱”,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品味下面句子,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情。(4分)
(1)“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答:

(2)“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答: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休伊这个人物形象。(3分)
答:

小说以“高高的玉米”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答:

阅读本文和链接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悟。(2分)
【相关链接】
材料一: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其中一位受伤的小女孩,尽管身上有血迹,但她仍微笑着说:“我没事,我不哭,我很坚强。”
材料二:因病致残的巴雷尼,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练习走路,做体操,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的严酷打击。后来,他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