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耽: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C.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信:实在,确实
D.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乘:乘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① 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②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 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 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 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蔚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蔚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遗仪同宇文威攻打于仲文。
B.之前,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蔚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蔚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
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被项籍之灾,内 牧竖之祸 离:遭受
B. 期日 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 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A. B.
C. D.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 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 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 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乱君。
4.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2)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3)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 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 ②甃结:砖块建筑。 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泽 次:排列
B. 充斥 秽:杂草
C. 乃相与 然而去 怃:失意
D. 佐郡 起:起任
2.

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 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 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 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译: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注]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项羽本纪》)
【注:】侯,君侯,官名;始成,人名。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数却却:退却
B.二世使人让章邯让:责备
C.不可胜计胜:胜利
D.无愚智皆知之无:无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法诛之 B.愿将军孰计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分王其地 D.亦恐二世诛之

吾其还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长史欣受章邯之命去了京都咸阳,但并未见到赵高,只得怀着恐惧之心返回大营。
B.陈馀向章邯进言,用白起、蒙恬功多反而被杀的例子,告诫章邯。
C.回到大营之后的长史欣向章邯进言,鉴于当前形势,要及早做好反叛准备,以备不测。
D.陈馀对章邯的劝言要比长史欣更直接一些,他劝谏章邯倒戈,和诸侯合纵,共同攻取秦王朝,占领土地称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2)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3)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注]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项羽本纪》)
【注:】侯,君侯,官名;始成,人名。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数却却:退却
B.二世使人让章邯让:责备
C.不可胜计胜:胜利
D.无愚智皆知之无:无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法诛之 B.愿将军孰计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分王其地 D.亦恐二世诛之

吾其还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长史欣受章邯之命去了京都咸阳,但并未见到赵高,只得怀着恐惧之心返回大营。
B.陈馀向章邯进言,用白起、蒙恬功多反而被杀的例子,告诫章邯。
C.回到大营之后的长史欣向章邯进言,鉴于当前形势,要及早做好反叛准备,以备不测。
D.陈馀对章邯的劝言要比长史欣更直接一些,他劝谏章邯倒戈,和诸侯合纵,共同攻取秦

王朝,占领土地称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2)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3)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陈:排列为阵
B.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所:许,大约
C.而广不为后人后人:落在别人后面
D.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恨:怨恨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D.①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①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②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D.①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他本人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迹,文帝评价说假如生在汉高祖时代李广可以封万户侯。
B.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于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上前线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从前线逃跑,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
C.李广射杀匈奴射雕者后,突然遭遇数千匈奴骑兵,敌对双方力量十分悬殊,李广命部下解鞍下马,并射杀了一个匈奴骑白马的将军。
D.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两人都侍奉孝文帝。孝武帝时李蔡封为乐安侯。然而李广却没有封侯,官职在九卿以下。星象家王朔认为李广因杀投降的人而不能封侯。

翻译(10分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