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3分)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颗玉兰树还会开花。 |
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 |
E.文章以“一颗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颗曾经快要病死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全文,仔细品味文章最后“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20题。
“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
(1)“嫦娥一号”的发射显示了中国卫星发射技术的新成就,更显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又一巨大进步,但是,从人文的角度看“嫦娥一号”探月,也许更实用,也更有意义。
(2)来一次天文知识的学习。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太阳和月亮究竟代表着什么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和其他天体的关系是什么,宇宙到底有多大,为什么尽管地球很大但是也很渺小,借助最近对“嫦娥一号”探月的好奇和欣喜,多掌握一些天文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嫦娥一号”探月的天文意义。
(3)来一次航天知识的温习。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分哪些类别,人造卫星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运行轨道是什么,世界各国首颗卫星发射是什么时候,人造卫星的用途是什么,中国的人造卫星历史渊源怎么样,温习这些人造卫星知识,会从航天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实现“嫦娥一号”探月。
(4)来一次对月亮的文化念想。古今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和月亮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和作品,月亮已经变成了和人休戚相关的充满人文色彩的具有灵性的天体,感念月亮附加的文化,会让我们对月亮更加充满诗意地敬仰,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月亮的人文属性对我们的人性有很大的启迪。
(5)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对功名的忙碌追求,我们已经习惯于平视和俯视我们前方的路,但是,我们惟独不习惯仰望星空,一个不善于仰望星空的人,往往缺乏一颗包容和清凉的心,更缺乏一种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感,也因此让我们产生了迷失感和迷茫感,不懂得星空深邃的美,就很难真正理解事业和人生,换个步伐前进,那就仰望星空吧。
(6)来一次对浪费能源的思考。人类热衷于探索月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地球赖以生存的能源已经十分有限,然而月球上有两种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重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提供新思路。一是月球上可接收到丰富的太阳能;二是月球矿藏丰富,尤其是富含核聚变燃料氦-3,将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安全、清洁和廉价的燃料资源,既然如此,节约地球能源就显得更为迫切。
(7)“嫦娥一号”探月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过程,只有用科学武装我们的大脑,我们才不会落后,更是我们展开科学想象的翅膀狂想的过程,还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多从“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来看待探月,我们不但能够收获科学素养,还收获了理性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感悟,这也许比一味的叫好和激动更有意义。、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浩瀚()深邃()矿藏()、本文从哪些方面谈了“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
、本文采用的结构是什么?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结合第(5)段内容和前后文,划横线处应补写的一句话是。
、作者说“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让我们从与月亮有关的传说、诗句开始,“来一次对月亮的文化念想”吧!
①与月亮有关的传说:
②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嫦娥“撞月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下简称“嫦娥”)在科技人员的控制下整星成功撞月。至此,我国探月一期工程完美落幕。
“嫦娥”为什么要撞月呢?
首先是为了深入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这不但能发现其潜在的利用价值,更能从中获得太阳系天体早期演化过程的线索。这样的线索在地球、金星、火星等有大气和火山活动的行星上已难觅踪迹。在解释月球演化的学说中,最成功的一个是“岩浆海假说”。它认为月球形成早期曾有一个深达数百千米的熔融表层,轻的物质上升,重的物质下降。此说主要依据阿波罗登月宇航员带回的380千克月球岩石土壤样本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遥感资料。
经过阿波罗探月的喧闹,直到20世纪90年人,探月热潮才又兴起。先后有日本“飞天”探月器的子卫星“羽衣号”、美国的“月球勘探者号”、欧洲的“SMART—1”、印度的“月船撞击探测器”等多台探测器受控撞月。它们多半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曾光顾的区域,采取获取图像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搜集以前未曾得到的数据,其中就包括曾轰动一时的极地水冰的发现。
目前,通过撞击月球获得月面及月面以下物质的光谱已成为主流做法。今年5月美国将发射名为“LRO”的母卫星以释放它的子卫星“LCROSS”来撞击月球极地,激起尘埃云;母卫星将在飞跃尘埃云时收集数据并传回地球。而“嫦娥一号”的落月点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这里距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发射的探月卫星“月球16号”及“月球20号”的着陆点不远,这两个探测器都曾把月球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嫦娥”撞月还为将来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月面软着陆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进行了技术积累,即进行着陆轨道控制试验。在“软着陆阶段”要攻克着陆轨道设计与制导、导航与控制等技术。尽管此次“嫦娥”整星撞月——在绕月轨道上没有其他探测器对撞月过程进行跟踪监测,但是这样获得的轨道控制经验也是任何国家都不会与人分享的,星上的CCD相机实时传回的清晰图像,为我国航天探月研究提供了民间常宝贵的资料。.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成功撞月为我国探测月球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B.月球“岩浆海演化假说”主要依据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土壤样本。 |
C.月球极地水冰的重大发现依赖于图像获取和光谱分析的结合。 |
D.卫星撞月以印证获得的数据是当今人类探月工程的主流做法。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耗费巨大、艰辛备尝的探月活动,在上世纪大约沉寂了20年。 |
B.上世纪前苏联发射的“月球16号”对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立有战功。 |
C.撞月探测器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涉足的区域,将使所获数据更全面。 |
D.“嫦娥”与前苏联“月球20号”着陆点相近,是为了论证前苏方的成果。 |
.综观全文,此次“嫦娥”撞月留有的遗憾和取得的收获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
李安江郭晋嘉杜远
(中新社成都五月十八日电)“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
五月十二日,我们作为中新社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行至绵竹汉旺镇时,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天一直飘着小雨,焦急的家长无助地围在废墟前,哭成一片。
前来采访的我们,面对那一张张泪脸,面对他们哀求的目光,一时不知所措。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此时任何的采访行为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救人,十万火急!”但在坍塌的钢筋水泥面前,我们也束手无策。
“快点救人,快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出去!”有人向我们喊着,我们一路狂奔,终于走到了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立即用已经拨得发烫的手机发出了求救信息。
一夜折腾,已近黎明,我们这时却找不到返回的路,盲目前行中又遇一灾民安置点,我们正准备下车采访,一对焦急的夫妇直扑过来,“救救我们的孩子,求求你们!”急切的话语近乎哀求。窝在妈妈怀中的小孩满脸是血、双眼微闭,只能喃喃发出不明呓语。情况紧急刻不容缓,顾不得采访任务,我们又即刻开车送他们前往绵竹市区寻找医院。
副驾驶座的记者不停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坐在后座的女记者一只手紧握男孩母亲发抖的手,一只手轻抚男孩的额头:“坚持住,会好的。”三公里路程,我们知道,这是在和死神赛跑。
已经停电的绵竹市内一片漆黑,我们将男孩送到当地一个医疗点门前,司机打开汽车大灯照亮进入医疗点的道路。此时,我们突然发现,刚才忙着救人,把我们的一个同事丢在了路上。
经过近一小时寻找,终于在绵竹市人民医院门口一条躺满伤者的街道上看到了同事熟悉的身影,此时的他,已将相机和笔记本放在一旁,正和几名护士将一名满身是血的重伤者抬上救护车。
那一夜,我们没有感到孤单,我们搭车的的士司机,就是来自绵竹的前往灾区献血队伍中的一员。
这一夜,我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
【新闻背景】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据中国地震局通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北京等地均有震感。.文章开头“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方面回答。
答:.为什么说“采访还是救人”是一个“道德问题”?请结合文本说明。
答:.作者认为人他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答:.这篇新闻在细节描写上很有特色,请举出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
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终结
刘学堂
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而在中西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则源于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仰韶村发现了大量的彩陶,他将其与东南欧的特里波里等遗址的彩陶相比,发现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为了探寻彩陶的传播路线,安氏寻踪西进。经调查,安特生认为甘青地区发现的大量陶器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可归入仰韶文化,同时认为它们都是由西方传入,完善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体系。
由于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是建立在考古学的基础上的,所以一经出笼,便在中国史学界引起极大的震动。中国的学者们断然不能接受,但同时也感到要推翻安特生的观点,最终解决中国文化起源这样的大问题,在材料上还有许多实际困难。
1931年留学归国的梁思永,发掘了安阳高楼庄的后岗,发现了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梁先生的这一发现,对中国文化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安特生认为仰韶彩陶西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甘肃地区的彩陶年代上比中原的仰韶文化要早。1945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通过对甘肃宁定县半山区两座齐家文化墓葬的研究,指出安特生在考古遗存认识上的错误。
然而,由中国彩陶来源引起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时隐时现,其影响一直未销声匿迹,并为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所利用。时至最近,国外个别学者依然坚持认为,中国彩陶是西来的,以彩陶为代表的中国远古文化根植于西方。给这个问题真正画上圆满句号的是彩陶之路的发现。
彩陶之路的发现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新疆彩陶的不断发现与研究。上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对新疆出土彩陶的墓葬或遗址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它们大多属于青铜时代,晚者甚至到了铁器时代,这使新疆彩陶研究跨出了关键一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开始的几年内,新疆发掘出史前墓葬四、五千座,出土大量彩陶,逐步搞清了新疆彩陶兴衰的基本线索。新疆彩陶并非是由西而来,是东方黄河流域彩陶西进的结果,从而提出了彩陶之路的崭新理念。
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黄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渐开始向四周扩张,距今7000年以降,进入到六盘山东西两侧;距今5500--5000年,扩展到青海东部;距今5000年以降,西进至酒泉境内的祁连山北麓;距今4000年前后,现身于新疆哈密地区。不过,这支东来的彩陶文化并没有在哈密绿洲驻足,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向西进入了吐鲁番盆地,同时沿天山间的山谷和山间通道,进入乌鲁木齐周围,再向西沿着天山北坡的绿色通道,进入伊犁河谷;约在距今2500年前,这支文化继续向西挺进巴尔喀什湖以东,成为这里所谓塞克·乌孙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但传播至此,彩陶文化已是强弩之末。公元前后的汉代,这支源于东方的古老彩陶文化终于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中国彩陶文化,在西进过程中,沿途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性的考古文化。由黄河上游起点,通过河西走廊,在新疆地区沿着天山山脉这座沟通东西文化的大陆桥西进,终点到达巴尔喀什湖东岸一线,前后历时5000多年,沿途不同的考古文化是黄河文明一波又一波向外不断扩张的历史缩影。
至此,地处东西方之间具有关键性地位的新疆彩陶面貌逐渐明朗。中国古代文化西来说也终成历史。
(选自2008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以下对“彩陶之路”发现之前“中国文化西来说”影响难以消除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
B.安特生从考古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体系。
c.在中国文化起源的大问题上,中国学者没有足够的材料推翻安特生的观点。
D.国外个别学者至今仍然坚持中国文化西来说。.下列有关“彩陶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陶之路”是由中国学者经对新疆彩陶的深入研究,弄清了其兴衰的基本线索而提出的理念。 |
B.“彩陶之路”发端于仰韶文化,从至少距今8000年前向西延伸,历经许多地区,最后止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 |
C.“彩陶之路”的发现从彩陶文化变迁的时间地域两方面证明了彩陶西进的线索,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
D.“彩陶之路”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彩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性考古文化的过程。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后岗三叠层”的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自下而上三层堆积,是按由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的。 |
B.“仰韶彩陶”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它属于黄河流域彩陶文化。 |
C.约在距今2500年前酶雹尔瞎什湖以东,黄河流域彩陶文化衍变成为“塞克·乌孙” 文化。 |
D.新疆彩陶大多属于青铜时代,时间上要比“仰韶文化”晚,可证明彩陶文化的西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年来,特别在城市里,每到春节,“年味淡了”的报道总会出现,总会有人忧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是就此消失。对传统文化救赎的呼吁,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持续升温。
很多人将春节的衰落看作是全球化导致的恶果,但这是否是主要因素?其实,春节的式微与整个传统文化的式微是密切联系的。传统文化是土壤,春节只有依赖其上,才能生长。而春节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儒家的,但儒家(孔子)的命运如何?
晚清以来,中国一直“图强力而放斯文”。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激进化的文化革命态势已发展至全面而自觉的程度,整个中国的文化生态系统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国的文化,包括思想上,也包括社会结构,尤其是农村的结构,都被急骤地“去中国化”(这里“中国”指中国的传统)。至新中国建立,三座大山被推翻,传统文化让位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古汉语也随汉字简化运动作古。从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几乎不再有太多相关性。渐渐地,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被人遗忘,每逢过节好像就只剩下吃。如今,随着经济发展,过年在吃喝意义上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春节在不少人眼中似乎成了“鸡肋”。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所赋予的突出特性,即家庭亲情化,这在春节中表现最为明显,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知春节与家庭的密切关系。鉴于中国特殊国情(如计划生育),家庭人口越来越少,走向简单化。传统中国大家庭中复杂的人伦关系与称谓对于80、90后已是天问,与一世纪前相比,当代中国人对人伦孝悌总的而言是越来越淡漠。
从历史及现实视角来看,如今文化全球化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外来文化的碰撞。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一个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境地。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国文化若要得到世界的承认,只能积极争取一切机会以宣示自己的存在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只有经过这一历程,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和真正价值才会在世界面前逐渐呈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自我推残与外力的强逼,已元气大伤,但毕竟还精华残存。作为一种延绵千年的精神基因或集体潜意识,它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方式呈现自身。春节要焕发青春,必须要有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表现形式。如何在个人主义泛滥的当代,重建传统中国的亲情纽带,是关涉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重大课题。
从当下“国学热”的兴起,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加上西方的经济衰退,国际多极化格局的日趋形成,或许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宏观动因。而从北京和各地老百姓自发地突破禁令放鞭炮,从而推动政府解禁这样一种“节日化”举动,我们看到,中国人文化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增强,炎黄子孙需要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我们相信,维系春节(包括整个传统文化)的基本动力就在民间。
(节选自《春节需要保卫吗?——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困境》).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如今,春节出现了“年味淡”的现象,传统文化救赎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
B.很多人将春节的衰落看作全球化导致的结果,本文则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衰落。 |
C.文章认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就不再有相关性了。 |
D.本文认为,当代中国80、90后对人伦孝悌越来越淡漠是和特殊国情有一定关系的。 |
E. 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文章第二段提及“儒家的命运”,请你根据本文对近代以来儒家(传统文化)的命运
作简要概括。
答:.你认为春节能够焕发青春吗?请结合本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