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短文,完成练习。
世界奇树
在美国的沙漠(mò)地带,有一种一年四季都是绿的灌(guàn)木,人们称它“石油树”。它的种子里含有蜡(là),比例可达到50~60%。人们从中提取出液体,可以代替石油使用。
菲律(lǜ)宾(bīn)有一种叫“沙波洛(luò)特”的树,浑身都是宝。把它的树叶和树根捣(dǎo)烂外敷(fū),可以消炎(yán)止痛,治疗脓(nóng)肿(zhǒng);用树皮煎(jiā)汤,可以迅速止泻(xiè),治疗肠(cháng)炎。这种树,不知道挽(wǎn)救(jiù)了多少人的生命,所以当地人形象地叫它“救生树”。

东南亚有一种叫“扁(biǎn)桃”的树,它的外形十分奇特,树枝与树干成直角,而且树枝只向南北两个方向生长。人们根据(jù)树枝的指向,很容易就能辨(biàn)别出方向。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指南树”。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拯救——________    特别——________    辨认——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介绍了三种“世界奇树”,“石油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救生树”的两个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指南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查查资料,世界上还有哪些“奇树“?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它的奇特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近义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农夫的财宝
从前,有个勤(qín)劳的农夫,他有一个葡萄园,农夫一年到头在园里辛勤地忙碌着,所以,葡萄的收成每年都很好。
农夫有三个儿子,可都很懒,(lǎn)从来不肯到园里干活,农夫心里很着急,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使儿子勤劳起来呢?
农夫越来越老。这年,他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临死前,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有一箱财宝埋在葡萄园里。”
农夫死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了寻找财宝,把葡萄园翻了一遍又一遍,可是,什么财宝也没有发现。
这一年,园里的葡萄长得特别茂盛,卖葡萄的收入比农夫在世时多了许多,三个儿子心里都乐开了花。
小儿子还想到园中寻宝。大儿子对他说:“不用找了,我现在明白了,园里根本没有财宝,我们勤劳的双手才是最大的财宝。
(1)写反义词。
勤劳——()茂盛——()
(2)根据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园中是有财宝的,但农夫的儿子没找到。
②园中没有财宝,农夫是为了让儿子们动手翻葡萄园,让他们变勤劳,勤劳才是用之不尽的财宝。
(3)读了短文,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春佳节之际,妈妈买来了一幅画。我粗粗一看,这幅画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我心想:书店里有那么多色彩鲜艳的年画,妈妈为什么要买这幅呢?我一边琢磨,一边细细欣赏起来。
这是一幅国画,画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被淡淡的烟云笼罩着,使群山若隐若现,令人格外神往。山坡下横插过来一株苍劲的松树,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奔在前头的是一匹枣红马,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红色的鬃毛高高飘起,全身的肌肉结实得像拳击场上的运动员,一块一块地凸出来,显得十分健美有力。枣红马腾空而起,柔软而漂亮的马尾巴甩得很起劲。紧挨着枣红马旁边是一匹白马,从头到尾一片洁白。连一根杂毛也没有,像一团白云轻轻飘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分明是一匹千里马。
 我越看越着迷,似乎听到了它们“得得”的马蹄声,看到了他们身后卷起的阵阵尘土,仿佛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这时,我猛然想起刚才的疑问,便跑去问妈妈。妈妈神秘地笑了,反问我:“你属什么呀?”我恍然大悟,抢着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属马,这年画上的马象征着我。您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对吗?”妈妈满意地点点头。
啊!马儿,你知道这是妈妈对我殷切的期望,我决心要让它变成现实。
一、填空。
(1)这幅国画画的是()、()、()、(),主要画的是()。
(2)妈妈买这幅画的目的是()。
二、用横线画出写“我”观画时联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用‖把文章分成3段,用简洁的语句写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给短文加标题。

小花猫
小花猫真可爱!它圆圆的脑袋上竖着两只尖尖的小耳朵。大头下面一双细长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大概(ɡài)它正在睡觉吧!再看那又黑又长的眼睫(jié)毛直直地搭在粉红色的小脸蛋上,更显出它的妩(wǔ)媚(mèi)。微微上翘(qiào)的小红鼻子此时好像发出“呼噜呼噜”的打鼾(hān)声。俊(jùn)俏(qiào)的三瓣嘴稍稍向上张开,好像告诉人们,它正在做着甜美的梦哩!
(1)这篇短文有()句话。短文写出了小花猫()时候()的样子。
(2)短文细致地描写了小花猫的()和()。
(3)照样子写词。
圆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黑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到海边
神秘莫测的大海,有着多么(绣 诱)人的魅力啊!要是能到海边去饱览一下那壮丽的景色,真是一件幸运的事,不久,我的愿望实现了。
暑假,妈妈带着我到连云港的姨妈家去。第二天,我便跟着妈妈向海边飞去。来到海边,只见满盈盈的,在阳光的映照下(眨 泛)起一片金光。一群海鸥飞来飞去,偶尔欢叫几声,给微波荡漾的海面增添了生机。啊,大海真是一幅新奇的画呀!
海面上有一条条青黑色的带子在时(引 隐)时现,那是海带。妈妈找来一根铁丝,瞄准目标,使劲一钩,一条海带就被钩上来了。
“晓伟,你喜欢吃螃蟹吗?”妈妈神秘地问我。我高兴地点点头。妈妈带我来到海礁坡上,用铁丝在礁石的一个小洞里捅了捅,不大一会儿,一对大钳就从洞里伸出来,前后挥舞着,好像在向谁示威。妈妈用铁丝碰碰大钳,大钳立刻缩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大钳又伸出来,紧紧地钳住了逗引它的铁丝。妈妈猛地一提,一只肥大的螃蟹像一个俘虏似的,被捉拿出来了。这么大的螃蟹,够我美餐一顿了。
啊,大海给我留下了难以(摩 磨)灭的印象,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1)把括号里不恰当的字用“”画去。
(2)用文中画线的词写句子。
壮丽:
幸运:
(3)2—4自然段主要写了,重点写了
(4)为什么到海边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课外阅读《我不能忘掉祖国》,回答问题。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一、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淘汰——交口称赞——
三、就短文的题目,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问题:
回答 :
四、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本学期学的哪篇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