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孙中山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说:“不一月间,学潮弥漫全国,人人激发爱国良知,誓死为爱国的运动,整个社会蒙受绝大的影响,使顽劣的北京政府也不敢撄其锋。”孙中山盛赞的这一事件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 C.揭开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 D.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
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于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 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 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
| 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A.权力重心在宦官 | B.外朝受内朝牵制 |
| C.皇权逐步加强 | D.三省制已具雏形 |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
|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
|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
|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
《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 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
|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 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
《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有御史回应说:“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这表明唐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 B.科举制度冲击了世族势力 |
| C.监察官员有一定独立性 | D.三省六部制制约了皇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