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
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 |
D.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 |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A.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 | B.破除了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崇拜 |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 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
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 D.提高了官员素质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