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根据《1895年英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编制。图片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甲午中日战争从根本上冲击了英国侵华利益 |
| B.英国对清朝经济贸易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
| C.英国在列强侵华格局中所处地位有所下降 |
| D.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 |
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一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材料表明李鸿章
| A.认识到中国“积弱”的根源 | B.主张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自强” |
| C.主张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 D.主张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 |
“(清末)这个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因此以坚持清朝政府的政治垄断,……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材料所述的这一运动
| 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
|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 D.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19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的几种近代工业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是由私人投资兴办 | B.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
| C.都采用机器进行生产 | D.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 A.18世纪中后期 | B.19世纪前期 | C.19世纪中后期 | D.20世纪前期 |
英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770年的45%降至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4%升至34%和69%。导致英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
| A.自由主义政策 | B.政府制定的政策 | C.两次科技革命 | D.对外扩张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