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D.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 |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一条规定,经济活动中缔结的契约,“其所用的法定语言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这一条款的规定
A.确立了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 | B.维护了平民应有的立法权 |
C.适应帝国内各民族间贸易发展 | D.提高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 |
《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C.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 D.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 | 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 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 |
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
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