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形成以汉字拼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来是康姆去是够”(come, go),“好度由途叙阔情”(how do you do)等,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英语的使用范围日趋广泛 | B.上海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
| C.中国民主政权建立与发展 |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
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
| 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 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
|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 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 C.苏联解体 |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
中国、苏联结束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现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这表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B.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
| C.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D.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 |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两国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中印关系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 A.中印度两国由此结成同盟关系 | B.中国外交政策实现了明显转变 |
| C.“一边倒”战略的重大胜利 | D.大力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 B.“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 C.“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
| D.“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