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 (16分)
勾践宴群臣,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东海之神会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出,鳖延颈而笑。夔②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⑤,而走范蠡⑥,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注】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⑥范蠡:越国大夫,功臣,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解释下列词语。
则久已矣(    ) 暮冥冥(    ) 介鳞之(    ) 而忧尔之(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__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                               
(3)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__                              
说话要讲究语言技巧。文中大夫子余怎样运用语言使越王勾践默然的?
韩愈曾讽刺过假伯乐一类的人,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历史知识加以辩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复前行,欲其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对曰:“忠之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不为外人道也/以中有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得其船,便扶路/谋定而后战,故所克捷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所看到的桃花林美景感到很是惊奇。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有个村民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城之后,渔人去拜见太守,建议太守派人跟他去寻找这个奇异的地方。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就再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前行,遇见一个美丽的桃花林。水穷林尽,从一个仅容一人的下厂洞口过一山,发现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
B渔人与村民交谈得知,他们的祖先在先秦时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生息,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外面,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不知道外面是何朝何代了。
C.在这个封闭的村子里,土地平阔,良田肥沃,屋舍整齐,竹翠池美,鸡鸣狗叫,一派宁静、和谐景象;村民自耕自足自乐,淳朴热情好客,对这里的生活很是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向往。
D.细心的渔人虽然作了标记,但当他回去后带着人再次去寻访桃花源时,却迷失了路,再也找不见了。以后也曾有人去寻找,还是图劳无果。在作者看来,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自己和刘子骥等高尚的人的理想之中,也许将来会变成现实。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水尤清(凉)
B.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之(以……为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乃记之而去(居住)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可知真无马邪?
B.其境过清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记之而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小大

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翻译下面句子。(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又何焉: (2)必分人:
(3)小惠未 (4)牺牲玉帛:
翻译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下面对选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① ”(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② (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夫大,难测也
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B.齐败绩
当余之从也(《送东阳马生序》)
C.战长勺
又留蚊素帐中(《幼时记趣》)
D.惧有

人皆其精练(《梵天寺木塔》)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行道之人弗受()
⑵妻妾之奉()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箪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B.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吾妻之美我者。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