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类文阅读。
燕 子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 喝醉)着,曾使几多农民们、市民们忧戚着,或抒怀地指点着,且曾(增长 平添)了几多春色,几多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吗?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吗?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吗?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1)结合语境,把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画去。
(2)“不料”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A.表达了作者出乎意料、惊讶的感情。
B.表达了作者在异国他乡看见燕子的惊喜及怀念之情。
(3)细读短文,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B.本文抒发了作者对美丽的小燕子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短文最后一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片段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1)这段话用了()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排比 C.比喻和排比
(2)这段话主要介绍了()
A.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B.秦兵马俑的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C.秦兵马俑类型众多。
(3)“走进他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准确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呼吸声。
B.形象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经历了千年的历史仍有生命力。
C.运用想象,生动地表现了秦兵马俑惟妙惟肖的情态,高超的雕刻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新的
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了。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看就会想到山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比蜜甜。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美。
银梨,你不但把美的花和果实奉献给人们,还为家乡人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我爱家乡的银梨。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8分)
( )的细雨( )的露珠( )的绿叶
()的梨花()的阳光()的海洋
(2)短文是按 时间 顺序来描写银梨的(2分)
(3)用“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4)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2分)
(5)作者为什么爱家乡的银梨?请把原因写在下面。(2分)
《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周身”的“周”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周”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有:
①圈子;②周围;③普遍,全;④星期。“周身”的“周”应选()(填序号)
(2)这段话主要写了鱼的()和( )多。
(3)我从( )、( )等词语中看出鱼的数量多。
(4)用“”画出描写鱼种类多的句子。
(5)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这段话中画“ ”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西沙群岛的海里面有一半是水,有一半是鱼。
②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为了说明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
__________
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有这样两兄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啥事也不干,连做梦也盼着哪天能发大财。他们的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在庭院里种了一大片葡萄。他年老多病,两个儿子又从不帮他的忙,葡萄自然长不好。老人临终时,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喘着气说□□你们不是想发财吗□我有好多黄金埋在葡萄园里□□话没说完□老人就咽气了□
两个儿子埋葬了父亲后,拿起锄头在葡萄园里挖开了,挖呀挖呀,挖了屋前挖屋后,挖遍了园子的每一个角落,累得汗流浃背,可是连黄金的影儿也没见着,他俩还不甘心,继续挖着,从日出东方挖到夕阳西下,但还是一无所获。这以后,他们每隔几天,总要把葡萄园前前后后翻挖一遍。
谁也没料到,这一年的葡萄长得可好啦!到了秋天,葡萄架上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沉甸甸地垂挂下来,颗颗碧绿饱满。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是哥儿俩把园子的地翻松了,葡萄才长得这么好。他俩又惊又喜,这才明白父亲临终遗言的意思:地下虽没有黄金,但是只要肯付出劳动的汗水,土地是绝不会亏待你们的!
(1)认真阅读短文,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 )多病( )( )浃背( )( )所获
(2)给 文章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2分)
(3)在文中标出自然段序号,再完成填空:这篇短文有()个自然段。
(4)下面是短文第一自然段□里所要填的标点符号,请你在最正确一组后面的括号里打“√”。
①: “? …… ”, 。()
②, “?。 ”, 。()
③: “? ……,。 ”()
④: “?。,。 ”()
(5)选择恰当的说法,把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中。(4分)
(a)父亲死后,葡萄架上的葡萄沉甸甸地垂挂下来,颗颗碧绿饱满。这是什么道理呢? ()
①原来是哥儿俩施了很多的化肥,葡萄才长得这么好
②原来是哥儿俩把园子的地翻松了,葡萄才长得这么好
(b)文中父亲临终遗 言的意思是()
① 地下虽没有黄金,但是只要付出劳动,土地绝不会亏待勤劳的人。
② 地下有好多黄金,整天不干活,挖葡萄园的每一个角落就能发大财。
课文片段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诚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慨)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后)。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在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用“﹨”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字。
(2)我发现“日夜兼程”的“日夜”与“远近闻名”的“远近”都是一对______的词,我还能再写一个类似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我还发现本段中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它们是:拜见—( ),( )— 等候。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渊博:
风尘仆仆:
(4)用“——”画出描写老子外貌的句子。
(5)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