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一笑》,回答问题。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这篇选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横线上。(1分)
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3分)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李娟的《一个普通人》,完成后面问题。
①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②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的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③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在那里又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④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⑤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⑥可是,那个老账本上所有人的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地在那一页上停留了好几年。
⑦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个家伙的下落。
⑧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⑨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
⑩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而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⑾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⑿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⒀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选自《读者》2014年第5期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①牧民们为什么要赊账?②我家为什么敢于赊账?③这个“普通人”为什么一直欠账不还?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说出下面两处人物吃惊的原因各是什么。
①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②我妈更加吃惊

(2)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联系全文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
本文中第①段也写到他的模样和名字我们都忘记了,请问:这两处“不知道姓名”的设计,各有什么用意?

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20世纪初叶,数学界曾经出现过一道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叫人头疼的难题,就是2的67次方减1到底是不是人们猜想的质数。
②1905年,在纽约的一次数学学会上,英国数学家科尔登上讲坛,通过一番令人信服的运算论证,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果。
③在热烈的掌声中,有人问科尔:“您论证这个课题前后共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多么振聋发聩的声音!正是“星期天”这个人人皆有的业余时间,被科尔积零为整,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成就了一位卓越的数学家。类似科尔这样在业余时间内刻苦努力,从而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成就的人不胜枚举。
④闻名遐迩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天文学的贡献。而谁能想到,哥白尼并不是专业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个教士。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天主教堂度过的。他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地学习,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观测、计算,最终完成了那本巨著《天体运行论》。这本书奠定了哥白尼在天文学上的地位,给他带来了巨大声誉。也使他在影响世界进程的1OO位名人排行榜中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可见,时间的充分合理利用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人才。
⑤在快节奏的工作学习之余,我们不妨放松一下,参加文娱活动,既可丰富生活,又可调节精力和体力。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
⑥有些人业余时间迷醉于牌桌和麻将桌上,通宵达旦,在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和静止坐姿的情况下,使思维和身体处于紧张极限,使人精神恍惚,食欲减退,影响工作,影响身体。更有甚者用麻将和扑克进行赌博,志向堕落,污染了社会风气。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休息”是要为工作养精蓄锐、充电增智,而绝不是沉溺于花天酒地、摸牌赌博等无聊刺激和违法活动之中。
⑦对每一个成功的人来说,时间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时间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每一分每一秒逝去之后再也不会回头。
⑧时间最珍爱爱惜它的人们。声色犬马、碌碌无为,时间就会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你就会觉得时间在有意为你放慢。
⑨永远记住一件事:时间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你对时间的利用率越高,你的收获就越多,成功也越大。
选文①—③段介绍科尔的事迹有何作用?(3分)

选文第⑧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应该如何利用业余时间。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问4题。
①微晶玻璃是我国刚刚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它的学名叫做玻璃陶瓷。微晶玻璃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大不相同。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普通玻璃内部的原子排列是没有规律的,这也是玻璃易碎的原因之一。而微晶玻璃象陶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是有规律的。所以,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
②现在,我们做一个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的对比实验。我们把墨水分别倒在大理石和微晶玻璃上,稍等片刻,微晶玻璃上的墨汁可以轻易的擦掉,而大理石上的墨迹却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表面粗糙,可以藏污纳垢,微晶玻璃就没有这种问题。大家都知道,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它做成建筑物,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大理石建筑物日久变色的原因,而微晶玻璃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长新。
③专家介绍说,这项发明的突破点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原料的配比和工艺的设计。其中,工艺的设计是技术的关键。置备微晶玻璃首先要把原材料按照比例配好,放到窑炉里烧熔,等全部融化之后,把熔液倒在冰冷的铁板上,这叫做淬火,淬火之后,原料已经变成了一块晶莹的玻璃,这一步是烧结的过程。现在,我们把玻璃捣碎,装入模具,抹平,再次放入窑炉,这次煅烧使它的原子排列规则化,是从普通玻璃到微晶玻璃的过程。
④一般的废渣土中含有制作微晶玻璃的大多数成分,我们通过电脑检测,确定现有原料的化学组成,添加所缺部分,大大降低了成本。微晶玻璃利用废渣、废土做原材料,有利于环境治理,可以变废为宝。
微晶玻璃比普通玻璃韧性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的对比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文中第④段加点的“都”能否换成“多”?“大多数”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写出你的发现。(至少写两点)
材料一最新研制开发的矿渣微晶玻璃,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及青睐,它是第四代替代天然石材理想的装饰建筑材料。在我国有丰富的原料(如各种工业尾矿、灰渣、炉渣等),目前已有研制开发成功的矿渣微晶玻璃问世,它们都同样具有机械强度高,表面硬度大及优良的化学稳定性,适于用作高档次的地铁、大楼、机场、车站、宾馆、大饭店等建筑物的装饰材料。
材料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装饰的追求也会愈来愈高。我国年装饰消费额达800亿元人民币,建筑装饰石材年消费已超过8000万m2。巨大的市场迫切要求生产企业制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适应和满足规模大型化,色彩多样化,施工便捷化,用途异型化的市场需求趋势。

阅读徐学平的《母亲那碗腊八粥》一文,回答后面题目。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⑦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⑧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选文有改动)
第③段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作用?
答:
赏析下边的语句。
(1) 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答:
(2) 她将豆油在锅里烧热,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请结合加点词赏析)
答:
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结合选文回答问题。
【链接】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选文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吃腊八粥的情景,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

阅读吕宏的《说说“浅阅读”》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①一个朋友每月都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更新床头的书架。我好奇地问,买书,看吗?他答,当然看,有些时候是一天看一本,只求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这就是当前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一位领导同志曾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③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④读书之用途,小而言之可以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大而言之可以掌握科学、明辨真理、培养能力、提高水平、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但在时下,不少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太思考工作,很少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可能演化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更多。
⑤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的原因。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
⑥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我们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分)
第④段加点词语“临时抱佛脚”在文中的意思又是什么?(3分)
答:
第⑤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