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二】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 甲 )只用( 乙 )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丙)。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 丁 ),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空格( 甲 )( 乙)和(丁)中恰当的词语是( )
A 密密麻麻、 繁复笔画 细密
B 疏疏朗朗、 少数几笔 细微
C 密密麻麻 繁复笔画 细微
D 疏疏朗朗、 少数几笔 细密填入空格( 丙 )中最恰当的词语是( )
A磨损 B剥蚀 C剥落 D绽裂从全段看,最后一句中的“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 )
A 掐丝、涂料、烧制和打磨
B 点蓝、烧蓝和打磨
C 景泰蓝的特殊工艺过程
D 以上几项都概括得不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怜悯的高度
张爱华
那天,我和朋友到天安门的小吃城吃晚饭,心情都不错。
小吃城的台阶上,靠边坐着一位盲人。天还亮着,我看得见他半睁半闭的眼睑以及柔和的眉毛,他正沉浸在一本书里——手指在一本盲文书上像按动琴键。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出来时天就黑了,盲人站在台阶上,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他身旁的水泥柱子是另一个轮廓。我们刚才吃饭时一直感慨夕阳西下的美丽,人生相聚的惬意;而他只是一个人,双目失明,只有拐杖和一本书,黑夜降临,他去哪里呢?他站在黑暗中越来越像一尊雕像。
我朋友问他知不知道几点了,盲人笑了笑说:“几点了都没关系。”他声音节制、有修养,好像生怕影响了别人。他说话的音量刚够想听他说话的人听见:“这儿的空气真好。”他只顾抒发内心的恬静和满足,对来临的夜晚毫不恐惧。
“天上有星星吗?”
他问我们三遍。
他从山东来,就想“看看天安门、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明天到里面好好走走” 。
下了火车,是一个好心人把他引到这儿来的。
他一口一个“主”、“好心人”,好像谁都是他可爱的邻居。
他还是关心着星星,关心着明天将去的地方多么令人激动;我们执意要可怜他:“你吃什么?去哪里睡觉?”
忙活了一阵,把他送到了旅馆,我们才松了口气,步行在北京街头。初秋的北京,气候温和,走在哪条路上都那么好。
我们一直说着刚才。他笑我为什么跑着去买水,好像慢些就会犯罪,我笑他满街跑着找警察,好像要把罪过推给警察。说到这儿,我们就沉默了。无意中我们触到了痛处,碰上了实在的地方,说到了一个平时我们总是回避的词儿:罪过。
我们深知彼此,没错,就是罪过。人人都有罪,怜悯,有时可以帮助我们赎罪。
见我郁闷,他赶紧解释,希望我因为怜悯而快乐。“怜悯不要沉重,对这种事,如果人人都顺手搭一把就行了。”
受到盲人的触动,夜晚显得深刻起来。
当你对一件事、一个人施以怜悯的时候,你还不知道你碰上的是什么人,如果他比你高尚,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是自己被怜悯着了,不易觉察的,只有内心隐隐作祟的沉重感,继而渗透全身的思索……怜悯与被怜悯的对象已悄悄置换。
记得我们走开时,盲人并没有说什么谢谢,只是点着盲文书说: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高尚的怜悯是那么容易被忽略,不是被别的,而是被人们浅显的善良忽略。
一些时候,被怜悯者如同一座高耀的灯塔,而善良的怜悯者却是被抚照的人。
我想起了另一次登山游览的经历。
有灵魂的那个人身子却被牢牢地固定在滑竿上,他正用深沉的目光送自己的灵魂飞抵高处。他本来想独自坐在山脚下,别人都上山去好了。至于看景,他说:“所有的景都是一个景。”多年轮椅生涯,他早已修炼出来了。
但他没能如愿,他不能走路,只能受制于人,尤其受制于亲朋。没人理解他的感受,他们甚至不了解他对他们的怜悯和爱。他又不能因此而憎恨他们,因为一切都是爱。
无限的感受无人分享,人们只知道胡乱地抬他上山,先是轮椅,后是滑竿,在狭窄的碎石路上又换成了马,最后是山地农民的脊背。
到山间休息的地方,他苦笑着,感谢朋友们把他折腾到此;而朋友们怎么回应他呢?不是坐在身边聆听他心灵的絮语,也不是安静地感受山水的佳妙,而是——一个,又一个,还有一个,以猴子的姿态爬到树上,朝他招呼、嬉笑,以这种平民的怜悯方式对待一个不幸残损的贵族。
这是我见到的最失败的怜悯的例子,一方怜悯着,另一方也怜悯着,却无法沟通。
怜悯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是怜悯产生的根源,其次才是善良,这导致了不顾精神内容的怜悯的差异和错位。
将来有一天,人类的怜悯之情首先应该只是对着动物;现在还不行,怜悯的层次很难提高到欢呼和赞赏的高度。
我常常带着羡慕的眼神儿看着被怜悯的动物,我也常常对它们滥加怜悯。
有一段时间,一对灰色的鸽子总飞落在我家的阳台,样子遭人爱怜。有一天,我用一个小塑料盒,装上小米、面包屑,另一只装上水,悄悄放到阳台上。可是,那以后,它们再也没来。用吃食联络感情,是人们惯用的手法,鸽子似乎不喜欢这样。
只有一次,我感受到了怜悯中包含的诗意。
那是一个下午,在小公园的阳光下,忽然,在假山的另一边,传过来口琴的声音。
这种久违了的乐器,偶然而又动情地,在那个下午,直指旧人旧事,让我在瞬间眩晕。
又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我只能看清他的拐杖,看不清他的脸,他的脸埋在手里,和那只发出动人之声的乐器贴在一起。
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可他和幸福的人并没什么两样。
我坐在离他不远的亭子里,他在山下,我在山上,我怜悯的感情一会儿像蝴蝶,一会儿像梦,我飞舞着,没有伤害。我诗意地享受着美妙的怜悯———谁怜悯谁忽然变得无所谓了,只要那种温润的感情存在就行。
像所有要求不过分又有些自私的人一样,我偷偷地啜饮着别人心底的汁液,也算是偷喝别人的酒吧。
我不动,我就那么坐着……那一刻,全部怜悯都化成诗情———我知道生活有时很苦,可我又没必要为此破费,不用跑过去以施舍的方式打扰别人,也不必求得谁的原谅,更不需要掩饰。
怜悯是多么简单啊。有时,它只需要你听懂一句话,一支曲子。
怜悯,也是一个人偶尔准确地捕捉住了什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误项得0分)
A.“ 他站在黑暗中越来越像一尊雕像”,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这个盲人在“我”的心里就像一座雕像一样伟岸和崇高。 |
B.拄拐杖的人是一个艺术修养高、内心恬静、有精神追求的幸福的人,从他美妙的琴声中,“我”感受到自己也受到了他的怜悯。 |
C.“初秋的北京,气候温和,走在哪条路上都那么好”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既表现了初秋的北京气候宜人的特点,也能表现“我们”因帮助盲人而愉悦的心情。 |
D.本文选材看似零散,实则紧紧围绕“怜悯的高度”展开,而且立意独特,没有一般性地赞美怜悯,而是将它分出了不同的层次和高度。 |
E.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怜悯产生的根源,善良有时候也会导致怜悯的产生。用人类惯用的加强联络感情的方法去怜悯动物,可能导致怜悯的差异和错位。揣摩划线句子的含义并作简要分析。(4分,每题各2分)
⑴ 高尚的怜悯是那么容易被忽略,不是被别的,而是被人们浅显的善良忽略。
⑵(他们)以这种平民的怜悯方式对待一个不幸残损的贵族。围绕“怜悯的高度”这个话题,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展开的?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
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我们该如何去实施怜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锦中,蜀锦最有人气,云锦最为贵气,而宋锦尽显文人雅士之韵,有“锦绣之冠”的美名。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始产于南宋高宗年间,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染色用纯天然的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
宋代织锦吸取了当时成熟的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又发展了遍地锦纹,形成色彩更加复杂的丝织品。宋锦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流畅而又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
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清康熙时长洲褚人获著《坚瓠集》记:“锦以宋织为上。泰兴季先生家藏《淳化阁帖》十帙,每帙悉以宋锦装其前后,锦之花纹二十种,各不相犯……一人以厚赀得之,取其锦二十片,货于吴中机房为样,竟获重利。”自清代以来,苏州宋锦一直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如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都是苏州宋锦织造户的老主顾。
明清时期的宋式锦,根据工艺的精粗、织物的厚薄和使用性能,可分为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以重锦最名贵,是清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乾隆《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织造技艺。图轴长448厘米,宽196.3厘米。它用放射透视的手法,在宫殿场景中安置了320个神态不同的人物,水山树石,奇花珍鸟,穿插其间。全幅用26种不同颜色的长织彩纬,在石青底子上以红、蓝、绿、桔色、水红、香色等作主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运用这些对比色的时候,采用了浅色相间、黑线勾边和三层退晕及四层退晕的方法,外浅内深,逐层过渡。再在人物头部和建筑装饰等重点部位,用赤金和黄金两种捻金线点缀,使主体纹样更加突出。整个图轴,构图对称严谨,穿插生动,色彩庄重,富丽明快。
近代也生产结构简单的盒锦,多用环形和万字形花纹。现代以苏州所产宋锦最为著名,有“大锦”“盒锦”“小锦”等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节选自孙迎庆《寻根》,有删改)下列关于“宋锦”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在我国三大名锦中最具特色,被人们称为“锦绣之冠”。 |
B.宋锦的主要产地是苏州,但其产品曾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坚瓠集》中就记载了其销售盛况。 |
C.宋锦在南宋高宗年间开始生产,近代、现代也生产宋锦,现代苏州宋锦有多个品种,各有不同特点。 |
D.宋锦的图案风格借鉴了宋代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只不过其色彩更加复杂,图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 |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其染料要求是纯天然的染料,主要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
B.宋锦的制作工艺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较为复杂;宋锦的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
C.《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织造技艺。
D.明清以后织出的“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近代生产的盒锦也属于“宋锦”。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染色是织造宋锦的重要工序,它要求极高,只有把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 |
B.艳而不火、繁而不乱、明丽古雅是宋锦色彩运用的特点,《彩织极乐世界图轴》能够体现这种特点。 |
C.宋锦用途广泛,既可用于袍服衣着,也可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淳化阁帖》就是用宋锦装裱的。 |
D.明清时期的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它包括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重锦是清代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司机
李喜丹
孙华是个司机,不会别的,只会开车。大货、客车、小轿,孙华都开过,而且一开就是三十年。
孙华在医药公司上班,医药公司上至老总下至看大门的,都坐过孙华的车。都说孙师傅的车子开得好,开得稳,感觉不像坐在车上,倒像坐在船上,那么悠然自得,那么悄然无声。
医药公司是国营的。国营单位不景气,人浮于事,各怀心计,直至把医药公司逼得上气不接下气。只剩最后一口气了,老总才不得不提出了改制。再不改,百号职工就要断粮了。改制改什么,就是改老总为老板。
公司财产连同百号职工,一起卖给了江苏老板,孙华也被江苏老板买了。老总离开医药公司时,特地请同事在天然居聚餐。自然孙华也要去。老总屡屡给孙华敬酒,回忆风雨同车的往事,不禁潸然落泪。作为司机,没有谁比你更优秀了。老总这么评价孙华。
老板会开车,但老板不开车。老板的车是劳斯莱斯,五六百万呢。老板要在公司里选最好的司机。没有悬念,孙华当之无愧地做了老板的司机。
孙华做了三十年的司机,还是第一次开这么名贵的车,很是忐忑。坐上劳斯莱斯,孙华像坐在金銮殿上,战战兢兢。老板又是不苟言笑的人,坐在后面一言不发,孙华便越发地紧张。
孙华发现老板和老总不一样。老总坐车时,坐在副驾驶室,和孙华一路交谈,偶尔还讲点笑话,活跃一下沉闷的气氛。可老板不然。老板坐在后排,要么打电话,要么看风景,或打个瞌睡,或者抽支烟。除发出指令外,不和孙华多说一句话。
老板还有许多特别的规定,老总没有。老板说,你是司机,只管开车,一句话都不要多说。孙华说,我总该知道去哪里吧?老板说,你不需要知道任何事,该你知道的,我会让你知道。老板说,你要擦车,天天擦,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孙华说,这么贵的车,最好去洗车场去才洗得干净。老板说,洗车要钱,几十块钱也要节约。
老板还规定孙华不能穿西装,因为老板个矮,比孙华矮半个头。有次孙华穿西装,客户就把孙华当成老板,把老板当成司机了。
高速路上开车,孙华特别反感别人指手画脚,可老板偏偏喜欢。有时车子快了,老板便敲孙华的座椅:慢点,再慢点,你赶着去投胎呢。孙华解释,一百,不快啊。老板不高兴了。孙华记住了老板的规定,车速定格在一百左右。老板又敲孙华的座椅,快点,再快点。孙华说,一点不慢啊。老板不悦了。老板说,以后记住了,你是给我开车,不是我搭你的车,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是你做什么就是什么。车速的快慢,不是由你的技术决定,而是由我的时间决定的。我赶时间呢,速度要快;我没急事呢,速度要慢。
老板还和孙华约法三章:老板的安全至高无上,老板的利益至高无上,老板的命令至高无上。老板说,老孙啊,你很会开车,但你很不会做人哦。有些道理你是不懂的。老板和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出了车祸,赔点钱就知足了。可老板多少钱也不在乎,在乎的是生命。只要活着,多少钱老板都能赚。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你第一时间要考虑的,是确保老板的安全。
一向开车得心应手的孙华,现在不再应付自如了,时刻要听从老板的指挥。劳斯莱斯像是虎穴,每次上车,孙华都提着胆子,等着老板发落。
孙华是个好人,更是个实在人。老板发落了,孙华心里便沉甸甸的。孙华很想做好,让老板满意,可越想做好,就越做不好。
开车不果断,做事没主见,老板对孙华越越不满意了。
春天里,老板要去北京和一家大医院谈一笔大生意。老板说,这次事关重要,你开车要快,要稳,要安全。孙华不敢怠慢,让劳斯莱斯稳健飞驰。
可是到了河北境内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当时,劳斯莱斯正匀速地行驶在高速上,突然前方的右侧,蹿出一条黑狗。黑狗高大,健硕,正快步跑着,欲横穿高速。
黑狗本以为它的速度能迅速过马路,但与劳斯莱斯相比,它的速度不过是劳斯莱斯的百分之一。劳斯莱斯像一粒子弹,射向黑狗。孙华看见黑狗了,本能地点了点刹车。
老板感觉到了,命令孙华:我赶时间,一分钟都耽搁不得,这可是一笔大买卖啊。冲过去!冲过去!
一旦冲过去,黑狗必然当场毙命,孙华犹豫着,一只脚在刹车和油门上徘徊。老板再命令:撞死它!于是劳斯莱斯一点点射向黑狗。
孙华看清了这是一条很高很壮的狗,毛色发亮,四肢轻盈,像一匹黑马,在疾步飞奔,在争夺生存的权利。孙华不再犹豫,一点刹车,削弱了劳斯莱斯咄咄逼人的杀气。但还是晚了,孙华听到了悲惨的一声狗叫。
孙华停车,下去看黑狗。黑狗卧倒在宽阔的高速路上,在春风中苟延残喘。
孙华抱起黑狗,黑狗轻轻地哼了一声。孙华检查黑狗的伤处,好几处撞伤了,腿也折了,不过伤势不算太严重。
孙华想带上黑狗,找个卫生所包扎一下。可等孙华回过头,才发现劳斯莱斯早已没有影子了。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14年第6期,有删改)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
分,有错项得0分)
A.小说叙事时,繁简相宜,既有简笔勾画,也有细节描绘,前者如企业改制前的生存状况,后者如老总给孙华敬酒时的“潸然落泪”。 |
B.孙华驾驶的劳斯莱斯价值五六百万,所以“每次上车,孙华都提着胆子”,这一处心理描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孙华对车的爱惜。 |
C.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注意了前后照应,“老板会开车”是伏笔,“孙华回过头,才发现劳斯莱斯早已没有影子了”是照应。 |
D.在对比中写人物,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孙华行为和心理的前后对比,老总和老板不同处事方式的对比,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
E.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了人物的个性,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都没有用引号标明,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孙华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处设计“车撞黑狗”这一情节的用意。
这篇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意蕴却十分丰富,请对主题作简要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
若照这种含义理解,就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比如,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具体说,按老庄思想,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中国的丧祭仪式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信仰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伦理之上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似,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现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宗教意识不浓的,是因为他们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现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有删改)关于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与地位,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影响了中国哲学体系,使之不同于其他大多数文化中的 哲学体系。 |
B.在中国文化中,丧祭仪式要求和尚与道士必须一齐参加,这一现象表明人们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 哲学意味的。 |
C.中国哲学的传统,旨在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反对哪种为了增进积极的知识 去“为学”的做法。 |
D.中国哲学满足了中国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哲学也可以让中国人表达、欣赏、体验到超越道德的价 |
值。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伦理之上的价值, 没有觉解。 |
B.道家是哲学学派,认为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主要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是宗教,教人如何避免死亡, 反乎自然。 |
C.严格地讲,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基督教的爱上帝,与属于道德价值的子爱父类似,实际上不是超 道德的。 |
D.虽然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但是儒家不包括宗教中的上层建筑成分,所以儒家 |
就不是宗教。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不像其他大多数民族视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极其关心 哲学,哲学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
B.中国人按照哲学去生活,体验了超道德价值,也就体验到了宗教价值,这就说明在中国文化中,哲 学的意义超越了宗教的意义。 |
C.佛学与佛教是有区别的,佛学属于哲学范畴,佛教属于宗教范畴,这就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佛学 比对佛教更感兴趣。 |
D.老子认为,为学是为了增加积极的知识,因而是对人有益的;而为道是提高心灵的境界,不及为学 |
对人的影响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放在这里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给4分,答对一项给2分,有错项给0分)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性格懦弱胆小,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了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是工运首脑,这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
D.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阿庆基被刻画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这一人物的。 |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了主题。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分析概括。
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