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说,回答问题。
晚 秋 【亚美尼亚】 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用6个词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两条简述理由。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吴汉东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和对知识产权的运用与管理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为创新活动进行产权界定并提供激励机制,对创新成果进行产权保护并提供市场规范机制。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发祥地。1623年,英国《垄断法规》 最早对新技术、新领域的发明与引进作出类似专利制度的规定。1709年,英国《安娜法令》首 次授予作者、出版商专有复制权利,激励人们对创作和兴办出版业进行投资。这些早期的知识 产权法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美国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作者。特别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其知识产权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一方面,在国内建立促进知识经济发 展、科学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对外贸易直接挂钓的政策。近年来,美国通过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发展,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极力推行美国标准。我国要顺利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的目标,必须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版 权为制度支撑的文化产业涉及软件、电影、音像、广告、传媒、图书出版等行业。据88个国家和地区专利机构的统计,2008年,全世界拥有6 70万件有效专利,比2007年增加5.3%,其中近 28%由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目前,美国和日本是主要的有效专利持有国,拥有全球47. 5% 的有效专利。我国应科学运用版权战略、专利战略,积极将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为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出更多更好创新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以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为重点,构建创意产业群。有资料表明,美国的硅谷地区、日本的关西地区、德国的巴登富腾堡地区、意大利的都灵和米兰地区、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等,都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应用来形成在全国乃至在全球有影响的创意产业集聚地。我国应立足自身国情和产业基础,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提高创新能力,构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产业群,形成强势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当前,应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振兴电影和音像产业,促进广播电视业和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同时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 支撑,也是世界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则。从国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已成为国际社会对投资、贸易环境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既是文化与科技产品引进的基本前提,也是外商投资合作的重要环境要素。从国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是市场主体进 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假冒行为,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使市场主体将人力与物力更多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下列关于文章前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对知识产权数量的拥有和对其运用和管理的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
B.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为创新活动进行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井为之提供激励机制和市场规 范机制。 |
C.英国是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发祥地,《垄断法规》和《安娜法令》这些早期的知识产权法 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 |
D.美国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作者。近年来,美国通过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极力推行美国标准,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发展。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美国和日本是主要的有效专利持有酉,拥有全球47.5%的有效专利。据统计, 2008年,全世界拥有670万件有效专利,比2007年增加5. 3%,其中近28%由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 |
B.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是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要做的工作之一。 |
C.我国应立足自身国情和产业基础,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提高创新能力,构建一批具有代 表性的创意产业群,形成强势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这也是实施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途径。 |
D.从国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已成为国际社会对投资、贸易环境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这是吸引外商的重要手段。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国才能顺利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
B.我国应科学运用版权战略、专利战略,积极将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这样才有可能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 |
C.软件产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电影和音像产业,广播电视业和图书出版业等产业,是我 国目前构建创意产业群的重点对象。 |
D.从国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强知识产权保 护,严厉打击盗版假冒行为,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就能达到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目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之缘
胡盛梅
不久前,在美国国家美术馆学会为到访的中国博物馆专家们举行的招待会上,我偶然结识了柯珠恩女士。她是一位高大的艺术大师。相互介绍后,柯珠恩告诉我: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美术馆正举行一场中国现代美术展,并递给我展览的目录。
翻开印刷精美的目录,我顿时被刘海粟的《松树》、叶浅予的《拉萨舞步》、陈家泠的《荷》、宋文治的《黄山》等作品所吸引。而真正让我对柯珠恩产生兴趣的是,这些参展的30多件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全部来自柯珠恩和她的丈夫科恩教授的私人收藏。最近,他们夫妇将这些珍藏多年的作品全部赠送给柯珠恩的母校——史密斯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此次展览正是为了庆祝他们的这一善举而举办的。
交谈中我得知,柯珠恩是一位美术史学家兼摄影师。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她却对中国艺术有着长久的深厚感情。早在1960年她就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那时候,虽然美中两国还互不往来,但美国一些博物馆里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柯珠恩。同时,她也渴望了解中国的现代美术,甚至梦想到中国去亲眼看看那里的艺术景象。直到1972年,也就是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后不久,柯珠恩有幸随当时仍在哈佛大学执教的丈夫科恩到访中国,有机会在中国欣赏到了中国的现代艺术。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柯珠恩成了中国的常客,还在北京住过两年。在中国的那些日子里,她的丈夫科恩教授忙于讲学,她则忙于研究中国的绘画艺术。她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走访了许多画家,深为这些画家们的精湛技艺和纯朴气质所打动。她感慨地告诉我,中国的很多画家尽管绘画技艺精湛无比,但待人谦和,对待她这位中国绘画的热爱者是那样热情和宽厚。她的很多珍贵藏画都是画家们赠送的。
柯珠恩想把中国的现代绘画和画家们介绍到美国。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绘画在美国几乎无人问津,她却坚信这些艺术作品会在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欣赏。1982年,在母校史密斯学院美术馆,她第一次组织举办了中国现代绘画展,让中国画家有机会向美国人民展示中国绘画的美妙,让美国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中国的现代绘画艺术。除了多次在美国组织举办中国绘画展,柯珠恩还于1985年参与筹划了一项富有意义的活动,即在北京展出一组关于纽约的摄影作品,让北京人了解纽约的市民及市容,藉此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
柯珠恩崇尚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同是也赞赏中国画家对中国画的创作所做的创新,包括绘画的媒介、技巧和构思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她还把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变化编辑成书在美国发表。1987年,她撰写出版了《新中国绘画:1949—1986年》一书,成为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之一。
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为柯珠恩的摄影创作提供了无穷灵感。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她常看到烟雾缭绕的山峰、栩栩如生的花鸟、盈盈袅娜的美女、温文儒雅的学者……渐渐地,中国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了她摄影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最近,她的一组摄影作品被命名为“荷之眼”。她说,古往今来,荷花始终是中国绘画大师们非常喜欢的一个主题,一幅幅水墨画所描绘出的荷花的千姿百态令人神往,“荷之眼”这组作品的选题也源于此。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为目录的印刷精美所吸引,更为这位高大的艺术大师柯珠恩女士的善举所感动。 |
B.柯珠恩女士虽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她对中国艺术有着长久的深厚感情。 |
C.柯珠恩谦虚好学,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走访了许多画家,她的很多珍贵藏画都是画家们赠送的。 |
D.中国的绘画艺术为柯珠恩的摄影创作提供了灵感,中国的山水民情成了她的创作源泉。 |
E.柯珠恩在增进美中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是唯一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一位高大的艺术大师”?
柯珠恩对中国艺术的深厚感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陈述。
“艺术没有国界”,就此说法请你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角硬币
[美]帕特丽娅·S·莱
一天,我去了一个商人的办公室。谈话间,我注意到他不停地转动一个镇纸,镇纸里有一枚一角硬币。出于好奇,我问起这枚硬币的事。
他说:“在大学就读时,我和同寝室的一个同学的钱花得只剩下一角硬币了。他享有奖学金,而我靠在棉花地里和食品店里打工挣钱以维持日常生活。我俩都是家中第一个迈进大学校门的人,双方的父母都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格外自豪。每个月他们都会寄来一点伙食费,但那个月我俩都没有收到支票。当时我们手中只剩下一角硬币。
“我们用这唯一的硬币给500英里以外我的家人打了一个受话者付费的电话。母亲接了电话。从她的回话中我可以听出家中有了麻烦。她说父亲因病失业,那个月家里根本没办法给我寄钱。我问我同学的家里是否寄出来钱了。母亲说她跟他的母亲聊过,他家那个月也凑不起钱来寄给他。双方的父母都很难过,看来我们好像只得辍学回家了。他们之所以迟迟不告诉我们真相是希望能找出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你当时很失望吧?”我问道。
“失望极了,我俩都失望极了。还剩一个月我们就读完这一年的课程了,然后整个夏天都可以打工挣钱。我成绩优异,已获得了下学期的奖学金。”
“那你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我们刚挂上电话,只听见‘哗’的一声,一些硬币涌出了付费电话机。我们大笑着,伸出双手捧起硬币。走在大厅里的学生以为我们疯了。我们商议着拿走钱,花了它,没人会知道所发生的事。但我们立刻意识到这种事做不得。这样做不诚实,你明白吗?”
“我明白。但是,要把钱还回去谈何容易?”
“是的,我们试过。我们给接线员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所发生的事。”他微笑着回忆说,“接线员说那是电话公司的钱,叫我们反钱放回电话机。我们三番五次地把硬币投入电话机,但每次电话机都把钱吐了出来。
“最后,我告诉接线员电话机拒收硬币。她说她也不知怎么办是好,不过她要向上级汇报此事。她回电话时说你们只好留下这笔钱了,电话公司不打算为这区区几美元派一个人大老远地跑到学校去收取。”
他望着我抿着嘴笑了,并有些激动地说:“我们一路笑着回到了宿舍,数了数钱,共有7美元20美分。我们决定用这钱买食品,课后再去找工作。”
“找到工作了吗?”
“找到了。我们在食品店用硬币付款时向经理讲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给我们俩提供了工作机会,第二天就上班。在第一次领工资前,我们的钱足以维持生活。”
“你们都完成大学学业了吗?”
“完成了。我的朋友后来成了一名律师。”他环顾了一下四周说,“我学完了商务专业,然后创办了这家公司,今天有几百万资产。”
“这枚是原先那些硬币之一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我们当时不得不用了那些钱,但是,领了第一笔工资后余下了一角钱,我至今保留着它,为的是不忘自己的身世。每当我历数所遇到的好运时,我都忘不了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这么一枚小小的硬币。”
“你有没有再遇到过那位接线员,或告诉她那笔钱对你来说是多么重要吗?”
“没有。不过,毕业时我和同学给当地的电话公司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是否想收回那笔钱。公司的总经理回信向我们表示祝贺,并说他感到公司的钱从未花得这么值得。”
“你认为这样的好运气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
“这些年里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不知接线员当时是不是听出了我惴惴不安的心情;也许是她让电话机拒收硬币的;也许……是上帝的旨意。”
“你永远无法找出确切答案,是吗?”
他摇了摇头,触摸着硬币,似乎想从中汲取力量。“找不到答案,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和那一角硬币。在这些年里,我多次偿还了这笔债。我希望我也帮了其他人,就像一角钱帮了我一样。”(有删节)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见到那个商人不停地转动个镇纸,镇纸里有一枚一角硬币。作者以“我”的好奇心为开端而引出商人的回忆,用的是倒叙的方法。 |
B.“他们之所以迟迟不告诉我们真相是希望能找出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一句,有推动情节发展、为付费电话机涌出硬币做铺垫的作用。 |
C.“我们大笑着,伸出双手捧起硬币。走在大厅里的学生以为我们疯了”两句话,从正面和侧面描述出了“我们”获得硬币时的高兴劲儿。 |
D.给“我们”提供打工机会的食品店经理、电话公司的总经理,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他们的做法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丰富。 |
E.小说以“一角硬币”为题,讲述了“一角硬币”的不平凡的经历;故事全用对话展开,像是两个老朋友唠家常,娓娓道来,平淡中见奇妙。小说中的“我”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说中一角硬币的受惠者之一的“一个商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我”的问话“你认为这样的好运气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引人深思。你认为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①一位科学家从一只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中提取出DNA,成功复制出恐龙,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恐龙,这个灭绝了上千万年的物种能够复活吗?
②近日,一项来自新西兰的研究认为,DNA只需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根据计算,每过521年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就会断裂一半。就算在-5℃的最理想条件下,最多经过680万年,这些化学键就会分解得一个不剩。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盖棺定论。“680万年并不是一个定论,而是根据一定的计算推测而来,并无直接的证据。”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迎春看来,影响DNA降解的因素有多种,如温度、所处环境的酸碱性以及生物的活性等。如果将DNA存放在中性的环境中并冻存在液氮里,相信其寿命可能远远超过680万年。当然,该研究所说的680万年是指DNA的完全降解,事实上不完全降解的DNA所提供的遗传信息本身就不完整,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提供完整且遗传信息真实的DNA其保存时间可能要远远低于680万年。虽然现在世界上陆续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或恐龙蛋化石,但从恐龙化石中获取完整的DNA是不可能的。即便科学家们撞大运,从发现的恐龙化石中找到了足够的恐龙DNA片段,也很难拼凑出完整的恐龙DNA来。因为人类的基因组测序是先将完整的基因组打碎测序,然后再重组。但化石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且恐龙又包含很多种类,因此,极难保证这些少量残片最终能拼出一种恐龙的完整基因组。
③即使有一套完整的恐龙DNA,也难以复制出恐龙胚胎。因为现有的克隆技术要求首先必须有可操作的活的细胞。而DNA只是一种含有遗传信息的化学分子,即使将导入到一个受体,如一个去核的细胞中,也很难保证其上所包含的数万个基因的正确表达。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能力将纯化的高等生物的DNA包装成有功能的染色体及细胞核。
④就算有了恐龙胚胎,还必须找到合适的胚胎培育受体,那么,我们到哪里去找适合恐龙的培育受体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指出,因为一些大型恐龙生出来的幼仔也是很大的,所以恐龙胚胎的受体很难找到。现代的大型动物,比如大象也没有恐龙那么大,而且恐龙跟大象之间相差很远,所以要易种的话难度很大。当然,并非所有的恐龙都是庞然大物,也有长得像小鸡一样的恐龙种类,可以找到相同体积的现代动物做受体。
⑤如果以上假设都成立,科学家们首先找到了恐龙完整的遗传基因,然后又寻找到了适合的培育受体,成功复活了恐龙,那么我们是不是能把“侏罗纪公园”搬到银幕之外呢?有研究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对此,著名恐龙专家徐星说:“恐龙究竟能不能生存,这很难预测。毕竟恐龙生活年代的地球和今天的非常不同,像大气成分等许多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很难说。我想即使能够生存,最起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此外,对于该不该进行复活古生物的研究,学术界和全社会都一直存在争论。毕竟,我们复制出的是真恐龙还是某个怪物,复制出的恐龙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会出现哪些反应,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够回答。而事实上,在《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中,导演已经通过许多灾难性的场景来表达这种对人为干预自然进程的担忧了。所以,人们梦想中的“侏罗纪公园”有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下列关于“复活恐龙有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制出恐龙源于电影《侏罗纪公园》的故事情节,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那种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
B.恐龙在上千万年前就已灭绝,人类很难获取能够提供完整且遗传信息真实的恐龙DNA。
C.人类目前还没有掌握利用高等生物的DNA复制出胚胎的克隆技术,即使有一套完整的恐龙DNA,也难以复制出恐龙胚胎。
D.恐龙多是庞然大物,其幼仔也很大,难以找到相同体积的现代动物做胚胎受体。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DNA最多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是根据一定的计算推测而来的结论,这项研究并未盖棺定论。 |
B.虽然人类有可能将DNA完全降解的时间大大延长,但总的来说,这对复活恐龙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
C.由于恐龙的种类很多,即便人类找到足够的恐龙DNA片段,也根本无法拼凑出完整的恐龙DNA来。 |
D.今天的地球环境与恐龙生活年代的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恐龙复活很可能也难以生存下去。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如果温度等影响DNA降解的各项因素达到最佳,DNA寿命极有可能远远超过680万年。 |
B.由于我们不可能从恐龙化石中获取完整的DNA,所以发现再多的恐龙化石也无济于事。 |
C.如果人类能成功复制出恐龙胚胎,在现代动物中寻找胚胎受体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
D.由于谁也无法预知复制出的恐龙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会出现哪些反应,所以成功复活出恐龙未必是一件幸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其前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就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良敦厚的品德,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个时候,他还称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须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他以狂放来保护强烈自尊的方式。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他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辜鸿铭既是一个博学多才、言辞敏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的、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顽固守旧、行为狂放的怪老头。 |
B.文中多处引用辜鸿铭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和思想,第4自然段中他在北京大学的讲话,蕴含着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 |
C.面对西方人的嘲笑与无礼,辜鸿铭总是针锋相对,坚决反击,毫不留情,这令西方人对辜鸿铭很反感。 |
D.文章第5段承上启下,既揭示了上文人物言行反映的深刻思想,也阐明了下文人物狂放态度的根源,使文章内容收放自如。 |
E.辜鸿铭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却在国内屡遭自己同胞和学生的嘲笑误解。从文章后5段看,辜鸿铭的“了不起”、“怪”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尾一段中辜鸿铭的话“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有什么妙处?
文中有“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之句,辜鸿铭生活的时代对他有什么影响?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