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①逮,乃请蕲②狱掾③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栎(yuè)阳:秦置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②蕲(qí):秦置蕲县,汉属沛郡。③狱掾(yuàn):狱曹的属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已:停止,结束 |
B.毋妄言,族矣族:灭族 |
C.梁以此奇籍奇:奇特 |
D.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谕:告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吾属皆且为之虏矣 |
B.彼可取而代也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C.梁乃召故所知豪吏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D.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的爷爷是为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地名。 |
B.项籍小时候对习字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传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 |
C.项籍跟项梁一起去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籍说的话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 |
D.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 |
请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句子及教材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4分)
(2)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下列两句中划线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 )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②客何为者?
A.①wàng②wèi | B.①wàng ②wéi |
C.①wǎng②wéi | D.① wǎng②wèi |
下列对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话,不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而是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气语调是明显不同。 |
B.两人讲话的中心大致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呵斥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
C.从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呵斥项羽是“以攻为守”。 |
D.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视 ()②暴()
③遇()④屈()下列句子划线的词与“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谈笑以死 | B.敛赀财以送其行 |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D.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人皆得以隶使之
A.亦以明死生之大 | B.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
C.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D.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C.忠义暴于朝廷 | D.赵尝五战于秦 |
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
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
、翻译 3分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②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泪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新唐书•卷二〇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异:与自己不同 |
B.帝欲官白官:使……做官 |
C.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辟:征召 |
D.还寻阳,坐事下狱坐:因为 |
下面材料全能说明李白“狂放不羁”性情的一项是(3分)
①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②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
③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④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⑤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⑥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天资聪颖,通晓诗书,年轻时喜欢纵横之术以及击剑之技,崇尚侠义精神,轻财重施,好饮酒。 |
B.李白才华卓著,得到了贺知章的赞叹,并被举荐于唐玄宗,深受玄宗赏识,但仍不改狂放不羁的性情。 |
C.李白游并州时,曾见到郭子仪,郭子仪认为他是奇才,因此,郭子仪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来赎李白的罪。 |
D.安史之乱后,李白屡遭困顿,兵败后险被诛杀,又曾锒铛入狱;后来代宗要召他做左拾遗时,他已经去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5分)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为郡卒史,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杨州刺史。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今光死,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户。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相敕掾史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选自《汉书》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弧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过 :责备 |
B.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惟:想 |
C.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秉 :掌管 |
D.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矫 : 更改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相为人严毅的一组是()
①禁止奸邪,豪强畏服②恐久获罪,乃自免去③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
④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⑤乃罢其三侯,令就第⑥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A.②③⑤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车千秋的儿子担任武库令时,因犯有一些过错,见魏相治郡甚严,怕久后获罪,于是自己免职而去,但是魏相却为此受到斥责。 |
B.魏相久任地方官,深得百姓欢心,特别是在河南任上,在他被治罪时,很多百姓替他求情,甚至戍卒愿多服役以替他赎罪。 |
C.魏相治郡甚严,治绩甚佳,加之不畏权贵,所言所行皆以国家为重,所以官职不断升迁,最后位至丞相。 |
D.魏相上奏霍光一事,主要是为国家着想,但也有保全功臣名节家世之意,但霍家不能理解,心怀不满,后生作乱之心,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
(2)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①颓然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称之。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②王母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骏于是表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赵王伦纂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曰:“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竟以寿终。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①【颓然】恭顺的样子 ②【王母】曾祖母王氏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而不介介:孤高 |
B.骏于是表之表:上表举荐 |
C.优诏遂其高志遂:于是 |
D.明刑旌善旌:表扬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刘殷至孝”的一组是()
A.①服丧三年,未曾见齿②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 |
B.①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②事王母以孝闻 |
C.①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
D.①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②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期间悲哀超于常人,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从不露齿而笑。为奉养曾祖母王氏,放弃了多次做官的机会,他的孝顺也为当时人所赞赏。 |
B.刘殷刚成年,就广泛的学习。阅读文诗赋,精通经史;他性情酒脱。有济世的志向,节俭而不鄙陋,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 |
C.征南将军羊枯征召刘殷任参军事,他称病推辞。同郡张宣子不赞同他的做法,认为刘殷是唐人的见识,但敬佩服刘殷的孝心和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 |
D.适逢乱世,刘殷多次放弃为官,但齐王司马冏辅政时,征入刘殷任大司马军谘祭酒,刘殷应召到任,后又调任新兴太守,政绩突出。 |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2)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