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视 ( ) ②暴( )
③遇( ) ④屈( )下列句子划线的词与“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谈笑以死 | B.敛赀财以送其行 |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D.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人皆得以隶使之
A.亦以明死生之大 | B.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
C.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D.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C.忠义暴于朝廷 | D.赵尝五战于秦 |
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
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
、翻译 3分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
2. |
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 |
3. |
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1.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译文: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亮知荆州 次当受敌次:驻军 |
B. | 乃 投毦而答曰投:扔掉 |
C. | 将军自 度何如也度:估计 |
D. | 则非亮先 诣备诣:谒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殍 而不知发 |
B. | 我聊 以忘忧耳如惠语 以让单于 |
C. | 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 |
D. |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 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之 |
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A. | 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
B. | 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
C. | 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
D. | 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 |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
B. |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
C. |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
D. |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
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3分)
(2)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
(3) 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1. |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5. |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4.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