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
B.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
1947年初,“美国计划将中共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实际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反映出美国的意图实质是
A.改组国民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 B.要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
C.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 D.调解国共冲突,避免内战 |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现在剿匪就是要来治疗心腹之患。只要剿匪成功,攘外就有把握。”“今日救国的途径,只有把后方与内部安定下来,然后攘外才有办法,才不至于处于内外夹攻的危急。”上述言论表明蒋介石“安内”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国家的统一 | B.镇压国内的一切反抗力量 |
C.既要反共又要抗日 | D.继续“围剿”红军,消灭红色根据地 |
1941年旧历除夕,自诩是孙中山信徒的某君在南京的寓所贴出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气愤的人们在对联上略作修改:“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材料中某君指的是
A.张学良 | B.段祺瑞 | C.汪精卫 | D.蒋介石 |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党的作风问题上主要是缺乏
A.密切联系群众 | B.批评与自我批评 |
C.民主与法制 | D.理论联系实际 |
从义和团运动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得出的相同教训是
A.盲目排外只能招致外国侵略加剧 | B.单靠一个阶级的力量不能取得革命胜利 |
C.城市中心论道路走不通 | D.空想社会主义不适应中国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