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 中记述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该史料
A.是研究巴黎公社的第一手史料,其言正确可信 |
B.有助于国人及时了解巴黎公社,促进中法交流 |
C.从中国立场和角度,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教训 |
D.受囿于目击者的身份,未能理解巴黎公社性质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从秘密时期到公开时期,贫农都在那里积极奋斗。他们最听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和土豪劣绅是死对头,他们毫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据此可以判断,该文章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以下历史现象不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 B.罗马万民法的出现 |
C.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 |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 |
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
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
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
早在1961年美国的卡逊出版了《寂静是春天》,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如今,书中的警告一一出现,这再次证明
A.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 B.只有靠科技征服灾难 |
C.预言的准确表明作者的聪慧 | D.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较大规模的留学热潮。对各次留学热潮分析正确的是
批次 |
留学时间 |
留学初衷 |
||||
第一次 |
清政府晚期的留学潮 |
富国强兵 |
||||
第二次 |
民国初期的留学潮 |
实业救国 |
||||
第三次 |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潮 |
科技救国 |
||||
第四次 |
新中国初期的留学潮 |
建设祖国 |
||||
第五次 |
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潮 |
创业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