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简析新航路的开辟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
材料二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是如何“克服专制王权”的,并指出“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
材料三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等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先进人士在19世纪上半期有何理论探索?
材料四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主要成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第119条,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给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
——《凡尔赛和约》
材料2:第22条,(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途径,莫如将此种人民之管理,委诸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委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管理。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3:所谓分配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就是分配被委任去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分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多数人进行剥削的权利。
——《列宁全集》
材料4:第一条,(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允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
请回答:
(1)材料1是对什么方面问题的规定?其性质是什么?(4分)
(2)材料3中“一小撮人”具体指哪些国家?其中在中国获益最大的是哪国?具体情况怎样?(6分)
(3)根据材料2,说明材料3中“对多数人进行剥削”为什么成为一种“权利”?(2分)
(4)材料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具体指什么?“友邦人民”主要指哪国?(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20年俄国工农业生产及产业工人与战前水平比较表:

 项目
比值
年代
农业总产量
粮食产量
工业产量
石油产量
生铁产量
产业工人
    
1913年
1
1
1
1
1
1
1920年
0.67
0.5
0.33
0.4
0.03
0.5

材料2:1921年2月28日,在彼得格勒附近的舰队发生了水兵叛乱,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临时革命委员会,提出了“不要布尔什维克党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1921年春天,俄国各地出现了反对余粮收集制的暴动。
材料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2,说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2的政治现象与材料1中的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苏维埃政权正面临着怎样的局面?(2分)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经济政策伟大历史意义的认识。(4分)
(4)结合以上有关内容,分析我国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伟大意义。(4分)

长江流域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汉、唐、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
我国汉、唐、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

资料来源: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4、8、28、40
材料二……工厂内迁前后历时3年多,到1940年基本结束。其迁移的先后顺序,首为“国防上即可利用者”,次为“现在民生必需者”,再次为“不属以上两种而可藉培植工业中心者”,最后是“保全资源免资敌用者”。,到1940年底,经国民政府促助内迁的厂矿共约450家,机件共约重12万吨,随厂矿人口约10万余人,其中技术工人1.2万多人。内迁大中小学等教育机构迭1214家,国民政府也加强了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农业方面,通过建立农业金融网,推广农业改良、督促垦荒、兴修水利等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一李沛成《云贵川工农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说明长江流域人口密度变化情况及呈现出的经济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促助内迁”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整体转型。
材料一西欧人领历史变革之先告别传统社会,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贡献…毁灭传统社会合理性的力量是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和商业力量的崛起。专业化分工使财富极大增长,创造了军事力量专业化存在的可能,军队不再依靠掠夺也可以生存了。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是商人,商人的交换活动注定了对公平规她的热爱、对自由的热爱。专业化分工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公共事务需要协商才能决定,军人的命令主义和强制手段成为商业社会的桎梏,于是需要军事力量退出对社会的掌控,让民主政治登上历史舞台。近代思想家开始颂扬自由、平等和民主,他们以为这是永恒的人类博爱的主题,却不知道这更是商人的所爱。
——党国英于莫《中国改革的现代性解析》
材料二在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
——孙占元《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三……不夸张地说,中国改革三十年创造的财富比中国以往所有时代创造的财富还要多,这是因为中国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现代社会。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之中……
中国的改革存在“后发优势”。中目社会的世俗化特征决定了中国的包容性,国门一旦打开,西方世界的技术文明、经济文明如洪流浸淫沙漠一般被中国所吸收;中国三十年里做了西方人千余年做的事情。
——党国英于莫《中国改革的现代性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概}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与西方相比,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中国现代化的“后发优势”有哪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徐光启……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筴、水利诸书。授简讨。分礼闱,与同官魏南乐不协,移病归,田于津门,盖欲身试屯田法,因就间疆理数万亩。后草《农政全书》十二卷以闻,本此。光启宽仁果毅,淡泊逢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博方、坐论,无问寝食。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 ……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遂于治历、明农、盐屯、火政、漕河等,咸所究治。先是,二年五月日蚀,钦天监推算刻数不合。光启受命监修历事,与西洋龙华民、汤若望等精心测验,上《历书》前后共三十一卷。大约按地南北,差其后先,以交食不误为准。所为农书,计十二目,而终以荒政。其议屯田,以垦荒为第一义,立虚、实二法招徕之。
“蓋棺之日,囊無餘貲”
材料二:(徐光启)杰出的近代科学先驱者。——竺可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徐光启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他的科学研究最突出的是哪两方面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竺可桢观点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