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率领埃及人民抵御了英、法的殖民主义侵略,但是他也经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洗礼。他审时度势,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材料二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对阿里改革评价很高。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阿里改革性。
(2)材料二中魏源对阿里的评价中所说的“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3)试举例说明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
材料二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2)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于今的人,都说西洋各国,富强得很,却不知道他怎么样富强的,所以虽是恨他,他的长处,倒不可以不去学他……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2)材料二体现了陈天华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情结。
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的地 |
时间范围 |
人数 |
美国 |
1821—1932年 |
3420万 |
俄国亚洲地区 |
1800—1939年 |
1200万 |
阿根廷 |
1856—1932年 |
640万 |
加拿大 |
1821—1932年 |
520万 |
材料一欧洲移民表
(1)据材料一,说明欧洲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美国外来移民潮与技术发明统计表
——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年份 |
移民增长数(万) |
年份 |
专利证书增长数 |
1851—1854 |
37.9—42.8 |
1851—1856 |
757—2315 |
1863—1866 |
17.6—31.9 |
1863—1867 |
3781—12301 |
1879—1882 |
17.8—78.9 |
1880—1883 |
12926—21196 |
1898—1903 |
22.9—85.7 |
1898—1903 |
20404—31046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的不断增长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官制度变革对政治建设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袭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魏源集》
(1)分析材料一中宋、明“尽变其辙”的含义及其意义。
材料二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材料三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科举制)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2)科举制废除的动因是什么?试结合材料二、三谈谈科举制的废除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认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
——摘选自凤凰网兰台《“悔过”是如何炼成的:德国战争罪行反省之路》
(1)依据材料概括战后德国对二战的态度变化及原因。
(2)指出有利于世界和平事业继续发展的正确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