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受 氧
稻城是四川省境内的一个小城,古名“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它位于四川西南边缘,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
人们常说:当你感觉到身体的某一器官存在的时候,一定是那个器官出了毛病;而当你感觉氧气存在的时候,一定是缺氧了。在稻城,我两次感受了氧。
我第一次感受到氧是在四川南部海拔4700米的高尔寺山上,这是去稻城的必经之路。停车了,大家下车“方便”。腿一迈下车门,就觉着地有点不平,头发蒙。人缺了氧,脑子先不好使,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蹿。好不容易才爬到一个较隐蔽的地方,卸下了“重负”。回到车上,慢慢地全身发凉,唇发干,不想睁眼,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不行了,得吸氧了。旅伴递过来饼干、巧克力,说吃一点试试,我试着吃了些,果然心也不慌了,气也喘匀了。
第二次感受氧是到了亚丁,在去牛奶海的路上。那天早晨,骑马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洛绒农场。这时的我早已是神疲腿软,在平地上走路都喘气,再爬山、下山来回走上4个小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从海拔4000多米往5000米走,真是步步艰辛,开始我还用在平原上呼吸的方法:闭着嘴,靠鼻子呼吸。可几步下来发现,这个方法在高原上行不通,吸进的气怎么也不够用。于是,我索性张大嘴巴,大口大口呼吸起来。同行的伙伴一再鼓励我,可这时的我,身体和脑子都麻木了,连鼻涕流出来老长都没感觉。我当时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呼吸、呼吸、再呼吸。不光嘴、鼻这些专职的呼吸器官,连眼睛、皮肤、所有的毛孔都好像只为呼吸而存在。走着喘,停下来还喘。除了山风的呼啸声,我只能听见自己的喘气声。
只剩下最后一个山坡了。当我终于站到山坡上时,尽管当时精神享受能力早已被疲劳驱赶得所剩无几,但迎面而来的一座座雪山和一幅幅奇异的景色还是不断地敲打着我麻木的神经。毕竟我从没有这么近距离面对过雪山——那可不是北京雪后的景山,而是海拔5200米的雪峰!我感到雪山在向我压来,只要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它,那感觉是既惊异又有点恐惧。
这里是亚丁自然保护区捻青贡嘎日松贡布。它由三座雪峰组成。北峰仙乃日意为观世音菩萨,为稻城第一高峰。南峰央迈勇意为文殊菩萨。东峰夏诺多吉意为金刚菩萨。三座呈“品”字形排列的雪峰,巍巍壮观。
而最让人感叹的是,晶莹的雪峰并不孤立存在,环绕它的是:宽阔的草场、纵横交错的溪流、五彩斑斓的森林、灌木丛以及在雪线以下的瀑布,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色彩的景观。
我终于看见了!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为日措(牛奶海)。由于它是从雪山上流下的雪水形成的,所以呈现出一种难以形容的蓝色!雨水裹着雪粒打在脸上,混着我的泪水一起流下来,我跑向“海边”。这时,我感到氧又回到了我的身体里。
现在,我又回到了感受不到氧的地方。感受不到的东西似乎便没有那么珍贵——物以稀为贵。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干脆——( ) 害怕——( )
2.作者 次感受到了氧,第一次是在 ,第二次是在 。
3.根据文章介绍,用自己的话说说高原缺氧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闻鸡起舞》)
晋朝的时候,一个叫祖逖的青年,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
一天夜里,祖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怎样才能为祖国效力呢?到了后半夜,他听到鸡叫的声音,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于是,他提醒刘琨,两个人起床到院子里练习武艺。祖逖手执长剑,刘琨手挥大刀,认真的挥舞起来。从此以后,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由于勤学苦练,他们的武艺都很高强。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短文共有_______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晋朝青年_______的故事。
“闻鸡起舞”的意思是
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我还能写出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短文中祖逖刻苦练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课内短文
阅读《北大荒的秋天》选段,回答问题。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出现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查字典填空。
“紫”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碧”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组词()、()、()。按要求写词语。
表示颜色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时间很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颜色很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锦缎指的是_______
(1)天空像锦缎。
(2)流云像锦缎 。
(3)天空有了流云像锦缎。
课外阅读
小院的西面是花圃,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唱主角的是紫色的月季和各色玫瑰。北面有个挺大的葡萄架。夏天,孩子们在葡萄架下乘凉、下棋,大人们在这里看报、休息。一只只蝴蝶上下飞舞,显得非常热闹。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院子的东面种着几棵高大的白杨,它们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小院。院子南面是一片碧绿的小菜园。地里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还种着绿油油的青菜□一眼看去,个个漂漂亮亮,惹人喜爱。在文中的□中加上标点符号。
填空。
这段话共________句话。先写小院西面是________,北面有个___________,院子东面种着____________,南面是__________。其中写得最多、最详细的是___________,这段话中的第_____句到第 _____句,都是写这里的景色的。
课内短文《学会查“无字词典”》)
暑假到了,爸爸带聪聪去青岛旅游。
聪聪背着旅行包,戴着太阳帽,一蹦一跳地走在马路上。
爸爸突然问聪聪:“你知道‘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
“我知道,就是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聪聪像背书似的说。
爸爸笑了笑说:“你这是背词典上的解释。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聪聪和爸爸来到大海边,只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
爸爸说:“我又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语,你看眼前这情景像不像?”
“太像了!太像了!”聪聪高兴地嚷起来。
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把文中的有关语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你的理解,“无字词典”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雨,晶莹的雨,又细又密,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落下来。河面腾起了迷迷蒙蒙的烟雾,田野披上了轻薄柔软的纱衣。
明明穿着雨衣,一步一滑,走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他睁大眼睛,四处环顾,四处寻觅——他精心喂养的春蚕已经脱了四次外衣,再过两天就要“上”吐丝了,可是就在这节骨眼上没了桑叶。看着那些心爱的蚕宝宝饿得直伸脖子,他怎么能不焦急呢?
啊,桑叶,你躲在哪里?躲在哪里?
忽然,他看见有个小小的身影在朝远处的竹林飞快地跑。桑树!明明看见了,竹林里真的藏着一棵桑树。明明也拼命跑起来。
几乎是同时,他们两个来到了这棵桑树下。树上()还有桑叶,()已经稀稀拉拉没有几片了。明明不由分说,“哧”的一声爬上了树。
“喂,这棵桑树是我先看见的。”
明明低头一看,是个女孩子。她脸上蒸腾着热气,头发上、睫毛上挂满了水珠,脚上、雨衣上沾满了泥浆,手里拿着一根竹竿,一端系着小刀——显然,她不会爬树。
明明继续往上爬。他一手攀着树枝,一手飞快地采着,采满一把就塞进书包……
无意中明明又往下一看,只见女孩子仍然呆呆地站在那儿。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眼里噙着泪水,满是委屈,满是忧伤。许久许久,女孩子才转过身,低头蹒跚地走了。明明的喉咙里像梗住了东西,心里默默地思索:“她()没有养蚕,不需要桑叶,()不会这样难过。她刚才跑得多快啊,可是现在……”明明似乎感到了她急促的喘息,听到了她低声的抽泣,看到了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眶里“扑簌簌”地滚下来。明明拍着脑袋责怪自己:“老师怎么说的?我们养蚕要学蚕,要为别人着想!”明明觉得自己的心像刀割一样作痛。
“等一等!”明明飞快地从树上滑下来。转眼间,他已经来到了女孩子面前:“对不起!是你先看到的,这些桑叶全归你!”女孩子看着明明捧过来的桑叶,有点诧异。明明急忙说:“你一定很需要它。”“你也很需要。”女孩子说。
明明抬起头,看见女孩子脸上微微浮现出一丝笑意。“你真好,我们都在养蚕,应该学蚕……”这是女孩子的声音。
雨,晶莹的雨,又细又密,沙沙地下个不停,仿佛蚕儿在食桑,仿佛蚕儿在吐丝。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用“ ”画出与文中第一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在朗读“啊,桑叶,你躲在哪里?躲在哪里?”一句时,应带的语气是疑问和()。
A.惊奇 B.焦急 C.轻松我们应该向蚕学习什么?(在文中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