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幽默的叫卖声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深巷的卖花声富于诗趣,可惜我们现在实际已不怎么听到。寒夜的“茶叶蛋”、“细沙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发沙,躺在床上听着颇有些凄清。每种叫卖声,差不多都有着_________(特殊 奇怪)的情调。
我在这许多叫卖者中,发现了两种幽默家。
一种是卖臭豆腐的。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弄堂口常有卖臭豆腐干的,担子的一头是油锅,油锅里现炸着臭豆腐干,气味臭得难闻。卖的人大叫:“臭豆腐干!臭豆腐干!”神态自若。
我以为这很有意思。“说真方,卖假药”,“挂羊头,卖狗肉”,是世间一般的毛病,以“香”号召的东西,实际往往是“臭”的。卖臭豆腐干的__________(居然 果然)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言行一致,名副其实,如此不欺瞒别人的事情,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文中横线上。
2.根据句意写词语。
谚语“说真方,卖假药”和“挂羊头,卖狗肉”意思就是(写一个四个字的词语):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都可以听到各种叫卖声,有叫卖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叫卖_________的,还有叫卖……有的叫卖声富有_________,有的叫卖声颇有些_________,有的叫卖声很_________。
4.回答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卖臭豆腐干的人称为幽默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品读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穿云霄。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选文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请你从选文中找出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写在下面。
(3)选文第3自然段中加点的字有什么作用?
(4)第4自然段写的是刘老师有一次故意把线拐撒脱手,然后蹦着去追赶的情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外品读。
诚实的孩子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小时候特别活泼好动。
有一天,爸爸外出没在家,华盛顿把爸爸用惯了的一把小斧头握在手里,胡乱砍着玩。他一会儿在这试试,一会儿在那砍砍。玩着玩着,他来到花园的一株小树下,叫着:“来吧,让我在你身上试试。”说着一斧头砍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小树被砍成了两截。这下小华盛顿可闯了大祸。被他砍倒的这棵小樱桃树,是爸爸买回来的优良品种,用来做试验的。
不久,爸爸从外面回来。一眼望见他最心爱的树被砍倒,他气坏了,大发雷霆:“是谁砍了我的树?要是让我发现是谁,我要,我就要……”他脸色铁青,嘴唇直哆嗦。小华盛顿的心里在激烈地斗争着。终于,他鼓起勇气,慢慢走到爸爸面前说:“爸爸,请您惩罚我吧,这事是我干的。我是想试试这把斧头是否锋利,所以就,就……”小华盛顿喉咙哽咽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爸爸见儿子在错误面前这样诚实,转怒为喜。他一把搂住儿子,非常激动地说:“我的好孩子,爸爸非常喜欢你的诚实。我宁愿损失掉一棵心爱的樱桃树,也不愿我的儿子说一句谎话。”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锋利() 特别()
激烈() 惭愧()
(2)爸爸转怒为喜的原因是什么?
(3)学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爸爸“大发雷霆”的语句,并想象当时爸爸的面部表情,画一张面部表情特写(画在下框内)。

课内品读。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两个人贩子拿着5块大洋来领幺妹,恰好被刚从田里回来的许世友碰上。当他弄清怎么回事之后,一把从人贩子手里拉回幺妹,然后“扑通”一声跪在娘面前,哭着说:“娘,幺妹还小,不能把她送进火坑啊,俺姊弟8人中要是一定要卖一个的话,那就卖我吧!”
……
天快亮的时候,许世友来到母亲床前,轻轻地喊道:“娘,我该走了,您老就不用起来了。”母亲披衣下床,把一手巾兜鸡蛋塞到许世友手里:“儿啊,娘下半夜就把鸡蛋给你煮好了,带着路上吃。” “娘,我年轻力壮的,用不上这个,还是留着给娘补补身子吧!”许世友把鸡蛋塞到母亲手里。母亲不由分说,解开儿子的衣扣,把鸡蛋塞进儿子怀里,重新把扣子扣好。
在即将迈出大门的时候,许世友忽然转过身,流着泪喊道:“娘啊,儿这一走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您老就受儿一拜吧!”说着便跪在地上,像是对母亲说话,又像是对天发誓:“我许世友活着不能伺候娘,死后也要埋在娘的身边,日日夜夜陪伴娘。”说完,站起来为母亲擦去眼泪,理理头发,然后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1)当许世友弄清楚来人是要买走幺妹时,便“扑通”跪在母亲面前,哭着说:“俺姐弟八人中要是一定要卖一个的话,那就卖我吧!”许世友与母亲感人至深的对话,表现出许世友怎样的感情?
(2)有人说“扑通”一词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呢?
(3)请你从选文“天快亮的时候……重新把扣子扣好。”这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备至的词语,并抄写在下面。
(4)“我许世友活着不能伺候娘,死后也要埋在娘的身边,日日夜夜伺候娘。”这句话表达了许世友怎样的一种感情?

课内品读。
我们原以为兵荒马乱的,信寄不到大娘的手里。可过了一阵子,还真收到了英雄**的回信,大伙高兴坏了,就叫排长给念念。
孩子:
你真是好样的,有点像你爹。在队伍上一定别给咱家乡丢脸,要多打鬼子。
前几天,鬼子又来烧房子了,可咱不怕,房子烧了,咱还可以再盖。小鬼子在这儿也没好日子过,游击队会收拾他们的。娘盼着胜利的一天哪!
就这样,我们一直和英雄的妈妈保持着联系,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我们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来信……
信是从赵蒙生家乡寄来的,看完后,我们都哭了。信是这样写的:
前线的孩子们:
蒙生妈去年夏天被日军杀害了,她寄给你们的信都是我代笔的。蒙生妈临死的时候对我说,她早就猜到蒙生不在了。她说:“他叔,他们可真是一群好人哪!俺那孩子看来已经不在了。可俺不伤心,孩子是打日本鬼子牺牲的,值。他们是怕俺伤心才给俺写信的。他们的信一到,俺就知道俺那孩子走了,因为俺那孩子是从来不往家里写什么信的,也从来不叫别人代写信的,俺跟他说过,要一心一意打鬼子,不打完鬼子,就别回来,也不用写信来……”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高兴极了”描述了当时战士们收到回信的什么情景?

(2)选文最后以自然段中说道“俺那孩子看来已经不在了。可俺不伤心”,英雄妈妈真的不伤心吗?

(3)文中的“值”字在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这是一封不平常的来信?

课内品读。(录排时请去掉文中的注音)
一天,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突然,一群人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的一位对高斯说:“听说你是个天才,我们有一个小小的难题,你敢不敢接下来?”说着,他拿出一个玻璃瓶,往街心一放,指着瓶里一枚用一根棉线系住的银币,要高斯把棉线弄断,但绝对不许打开瓶塞。
……
1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高斯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没想出什么办法。这时,街中心围上了很多人,有些也是学院的学生,他们向人们介绍着高斯。大家听说高斯解过上千年没法解的数量难题,都感到十分新奇,想看看这位天才青年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
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紧张地思考着,他的额头不断沁出汗珠来。一颗晶莹的汗滴跟其他几颗汇成一大滴,沿着高斯高高隆起的额头往下淌,啪嗒一下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一位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心疼地走近高斯,撑起自己手中的黑色布伞,举到高斯头顶上,安慰他说:“别着急,小伙子,慢慢想,你会想出办法的。”
……
高斯在那个玻璃瓶前蹲了下来。他举起老花镜,让太阳光聚焦在玻璃瓶里的棉线上。不一会儿,大家看到玻璃瓶里突然冒起一缕青烟,接着“叮当”一声响,那枚用棉线系着的银币落到了瓶底。高斯解决了难题。
(1)你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并说明理由。

(2)请用波浪线画出高斯断瓶中线的句子,并说一说断瓶中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3)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其他因素困扰着他,你知道其他因素还有哪些吗?
(4)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替换“智”字,你觉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