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之一,如今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钓鱼岛问题映射出半个多世纪来的国际政治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材料四:美国政府于1953年12月25日发出一份美国政府第27号令,即关于“琉球列岛地理界线”的布告。……这是美国对钓鱼岛的非法侵占。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署的归还冲绳协定(《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定》)中宣布的日本领土范围,与1953年美国政府第27号令完全相同。这样就将钓鱼岛切给日本的冲绳县。日本政府据此主张该岛属于冲绳县的一部分,并将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划入日本自卫队的“防空识别圈”内。
——钟严《论钓鱼岛主权的归属》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1分)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作者以“春愁”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国际意义。
(4)根据材料四说明二战后理应归还中国的领土为何又重新控制在日本手里?结合当时国际形势,说明钓鱼岛领土争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粮票图二:布票图三:抢购生活必需品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我国实行什么经济体制?实行这种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怎样的消极影响?我国以什么事件作为转折开始打破该体制?
(2)依据下列四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怎样贯彻落实的?

图一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图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挂牌仪式

图三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图四 中共十四大
(3)依据以下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

图一:小康之家图二:2007年我国GDP增长百分之11.4

图三:中国加入WTO图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海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了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奴隶制)是殖民地财富的唯一自然基础。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按:下文出自一位在奴隶贸易后期进入非洲内的殖民者的记述。)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等著《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三:法国的革命事件和在圣多明各(海地所在的岛屿)由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的(来自)非洲的奴隶的斗争震撼了整个奴隶占有制。各国的奴隶贩子其拥护者对法国大革命及整个自由思想惊恐万状。非洲人在西印度群岛(位于拉美地区)发动的日益频繁的骚动,更使他们成了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公开大规模输入奴隶是危险的。
  ——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
  材料四:奴隶贸易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将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
  回答:
(1)据材料一、四分析奴隶贸易兴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说明为什么在19世纪后,奴隶贸易会逐渐停止下来?

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国际关系方面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表现如何?其中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了什么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的行之有效的经济 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4月)
材料三: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地和卢森堡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又称“西欧共同市场”,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经济活动的和 谐发展。……发展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当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歇尔所说:“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的含义是什么?他所说的“自由 制度”是什么制度?
(2)据材料一,马歇尔这次演说提出了什么?影响如何?其实质是什么?
(3)据材料二分析北约组织的性质是什么?
(4)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共同体条约”的目标。《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与《北大西洋公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五月12日(罗斯福)分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帖。后来政府还对各洲、各地区甚至很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整的基本原则,实现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的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请回答:
(1)依据处理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