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的藏书保养
大凡读书人都爱藏书,如何藏书却大有学问。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曾感叹说:“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又难矣……”黄老先生所说的藏书难,是从整个文化意义上的系统的藏书。在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如何使大量书籍保存至今呢?我们来到了素有南国书城之称的天一阁,了解到个中原因。
在这个举世闻名的藏书楼和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之地,保管好书籍就是头等大事。据天一阁办公室陈小姐介绍,天一阁由于地处江南,多阴雨天气,( )天一阁藏书主要是防潮,当时控制温湿度的简单办法,就是进行合理的自然通风,在梅雨季节里密封书库,出梅后通风晾干,( )要防止受潮霉变,( )要防止烈日下曝晒而使纸张变色发脆。天一阁藏书都放在楼上,书楼前后开窗,书橱前后设门,就有利于密封防尘和通风干燥。天一阁有“曝书”制度,就是把书籍一本一本拿出来晾,相传只有祭祀日和曝书日是子孙必到开阁的时间。
天一阁办公室保管部袁慧告诉记者,藏书的温度应在20摄氏度至35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宜在40%至65%之间,天一阁的室内外均安装了智能温湿度计,每天进行温湿度对比观测,发现湿度太大时,她们就通过去湿机将湿度控制在shì yí( )的范围之内。同样当相对湿度低于40%,书籍会发脆、易破,但江南天气比较潮湿,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控制室内温度十分容易,但据记者了解,天一阁库房内并没有安装空调,当夏天天气较热时,工作人员就在早上5至6点钟打开门窗,让早晨的凉意透进来,9点左右再关起来,这样也能达到自然降温的目的。古代藏书最为头痛的是如何防虫蛀,许多古典范本未能liú chuán yú shì( )的原因就是无法dǐ yù( )驻虫的侵蚀。据介绍,天一阁的第一代主人范钦早期的藏书也曾因虫蛀问题sǔn shī cǎn zhòng( ),后来采用了“芸香草”防蛀,才使得天一阁在众多古代藏书楼中一枝独秀,闻名天下。
说起天一阁的藏书,似乎不能不说防火。因为范钦取名天一阁时,就是取《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称书楼为“天一阁”寓意以水制火,来免除历代藏书者的最大忧患——火灾。袁慧介绍说,现在的天一阁已经安装了自动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应该可以告慰古人了。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语。
2.在文章第二节的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
3.文中划线句子是一句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章,完成填空。
(1)要保管好藏书,必须做好防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工作。
(2)防潮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曝书”就是__________。夏天,自然降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一阁采用“芸香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选段,回答问题。
爸爸和它讲好价钱了。人在xiè méi(),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哩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来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总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幼稚的心灵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不喝以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jì mò()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划上“——”
磨(mó mò)嚼(jué jiáo)系(jì xì)沾(nián zhān)
(2)在括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3)用“﹏”画出描写骆驼外貌和咀嚼时样子的句子
用“—”画出说明骆驼能沉得住气的句子。
(4)就骆驼脖子底下系铃铛这个问题,“我”和大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说:“你的想法更美些。”的理由是
(1)请将下列“广告用语”改正为正确的成语。
“咳”不容缓()默默无“蚊” ()
“骑”乐无穷()一“明”惊人 ()
(2)你还能从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四个成语吗?
(3)广告人使用“默默无蚊”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4)对“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概括写出文中的几种意见。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语与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古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我家的小园
我家的西南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园,里面种着各种蔬菜、花草和树木。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园里一片绿油油。一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静静的小园开始热闹起来了。
夏天,成行的向日葵长得很茁壮,绽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迎着朝阳怒放。火红的石榴花开得十分茂盛,散发着阵阵芳香,引来一群群蝴蝶和蜜蜂。它们翩翩起舞纵情欢唱。一排排玉米像士兵一样威武的挺立着,结出了硕大的玉米棒了。地里,茄子紫了,西红柿红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了架。望着这丰硕的果实,使我感到了小园的可爱。
秋天,喇叭花开了。在绿叶中伸出一支粉红色的小喇叭,正在为小蜜蜂吹奏着动听的歌。石榴树上石榴熟了,红色的果皮裂开了,露出了饱满的颗粒,冲着我咧嘴傻笑。这一切怎能不惹人喜爱?
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园里的石榴树披上了白雪,残秧披上了白雪,地上也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整个小园成了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美啊!”
小园如此娇美,真是一幅诱人的四季画。
(1)从短文中选择表示颜色的词语填空。
()的向日葵花()的石榴花()的小喇叭
(2)在短文的第1自然段中找出与“小园如此娇美,真是一幅诱人的四季画。”相照应的句子:
(3)本文的中心意思?请在这句话后面的括号打“ √ ”。
①这篇短文赞美了我家的小园花多、菜多、树多。()
②这篇短文反映了我家的小园获得了丰收。()
③这篇短文赞美了我家的小园的美丽,表达了“我”对小园的喜爱之情。()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长出()。不管遇到()还是(),不管遇到()还是(),它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动摇。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第1 句话说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第2句话说明白杨树()和()的内在精神。
(3)爸爸不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更重要的是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采用的是()的写法。
(4)用“不管……不管……总是……”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