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的藏书保养
大凡读书人都爱藏书,如何藏书却大有学问。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曾感叹说:“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又难矣……”黄老先生所说的藏书难,是从整个文化意义上的系统的藏书。在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如何使大量书籍保存至今呢?我们来到了素有南国书城之称的天一阁,了解到个中原因。
在这个举世闻名的藏书楼和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之地,保管好书籍就是头等大事。据天一阁办公室陈小姐介绍,天一阁由于地处江南,多阴雨天气,( )天一阁藏书主要是防潮,当时控制温湿度的简单办法,就是进行合理的自然通风,在梅雨季节里密封书库,出梅后通风晾干,( )要防止受潮霉变,( )要防止烈日下曝晒而使纸张变色发脆。天一阁藏书都放在楼上,书楼前后开窗,书橱前后设门,就有利于密封防尘和通风干燥。天一阁有“曝书”制度,就是把书籍一本一本拿出来晾,相传只有祭祀日和曝书日是子孙必到开阁的时间。
天一阁办公室保管部袁慧告诉记者,藏书的温度应在20摄氏度至35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宜在40%至65%之间,天一阁的室内外均安装了智能温湿度计,每天进行温湿度对比观测,发现湿度太大时,她们就通过去湿机将湿度控制在shì yí( )的范围之内。同样当相对湿度低于40%,书籍会发脆、易破,但江南天气比较潮湿,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控制室内温度十分容易,但据记者了解,天一阁库房内并没有安装空调,当夏天天气较热时,工作人员就在早上5至6点钟打开门窗,让早晨的凉意透进来,9点左右再关起来,这样也能达到自然降温的目的。古代藏书最为头痛的是如何防虫蛀,许多古典范本未能liú chuán yú shì( )的原因就是无法dǐ yù( )驻虫的侵蚀。据介绍,天一阁的第一代主人范钦早期的藏书也曾因虫蛀问题sǔn shī cǎn zhòng( ),后来采用了“芸香草”防蛀,才使得天一阁在众多古代藏书楼中一枝独秀,闻名天下。
说起天一阁的藏书,似乎不能不说防火。因为范钦取名天一阁时,就是取《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称书楼为“天一阁”寓意以水制火,来免除历代藏书者的最大忧患——火灾。袁慧介绍说,现在的天一阁已经安装了自动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应该可以告慰古人了。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语。
2.在文章第二节的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
3.文中划线句子是一句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章,完成填空。
(1)要保管好藏书,必须做好防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工作。
(2)防潮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曝书”就是__________。夏天,自然降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一阁采用“芸香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外 提 优
大熊猫需要克隆吗
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举世注目。如今,不少科学家正埋头苦干,潜心研究用克隆技术拯救大熊猫的方法。而大多数民众也对此表示了赞同和理解。但是一个问题总是有其多面性,我们是否也应该听一听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声音?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媒体和科研机构不断对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性表示质疑。更有媒体和专家以环境破坏和物种退化为由,认为只有采用某些先进技术才能拯救大熊猫。1997年开始,科学家已经开始研究克隆大熊猫问题。去年底,美国一农场成功克隆濒危动物亚洲白肢野牛,美国《新闻周刊》等媒体认为人们终于找到了保护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的捷径。对此,北京大学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潘文石教授提出了不同看法。
潘文石教授自1980年以来从事大熊猫、白头叶猴等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和野外考察,取得卓越的成果,先后获国际国内近十项大奖,其中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最高奖项Paul Getty奖。潘教授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吕植博士等人为代表,积极投身于大熊猫的野外保护,反对对大熊猫进行克隆。
潘文石认为,克隆技术确实非常值得发展,但用来保护大熊猫,既无必要也未必有效。一些媒体和组织如果过分强调克隆技术在拯救大熊猫中的作用,并引用某些早已过时的关于大熊猫不发情、繁殖的观点,会在客观上造成误导的效果。
“我们不应该颠倒了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和探索技术发展之间的位置,”潘文石说,“保护大熊猫不仅限于增加它的数量,其意义在于保护以它为代表的整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保护下来,那里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各种生物也就保护下来,水土资源也保护了下来。大熊猫是自然保护的象征。发展克隆技术没必要也不允许用大熊猫这样珍贵的动物来做实验,普通家畜有的是。
他说,生物学界目前有三种繁殖动物的方法:第一是自然交配;第二是人工受精;第三是运用克隆技术。哪种方法最能增加熊猫的数量呢?潘文石认为,通过自然交配是最好的,但对于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而言,人工受精技术也非常成功,这两种方式,最起码使大熊猫的个体得到了来自父体和母体的两套基因,维持了遗传的多样性。而克隆技术则不能增加大熊猫的进化过程,且费时费力。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举世注目( )维持()迄今()
(2)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生物学界目前繁殖动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熊猫需要克隆吗?文中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生活中的还有哪些克隆现象?就你所了解到的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文 在 线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赖( )幻想( )大概( )
(2) 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举现代科学实例来说明“千里眼”“顺风耳”。
千里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风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上百万年”与“最近的一百年”作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了选段,你想说点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类文阅读。
人造蛛丝
蜘蛛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动物之一,种类多达三万多种,
几( )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它的足迹。在这种人们并不陌生的动物身上却藏着许多神奇的谜。
有人观察发现,蛛丝虽然很细,几百根蛛丝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那么粗,但却能经受住强( )劲的大风。科学家测试发现,一根蛛丝被拉长到超过原来长度的三分之二,还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科学家们设想,具有这种极强弹力的蛛丝是制造太空船、降( )落伞和防弹( )衣等的理想材料。美国有些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人造蛛丝,预计可能在本世纪头十年就能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出来,它和蛛丝的性能相同,但不是蜘蛛生产出来的。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
(2)写出短文中的一组反义词。
( )——( )
(3)短文第2自然段的意思是( )
A.蜘蛛的丝很细。
B.蛛丝具有极强的弹力。
(4)蛛丝可以用来做什么材料,请在短文中用“____”画出来。
课内语段阅读。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
②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
(2)短文连用了两个________句,请你把其中的一个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复朗读,体会含义。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①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高深莫测。( )
②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巨大。( )
细读课文深感悟。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请联系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1)“千里眼”使我想到了________和________。
(2)“顺风耳”使我想到了________和________。
(3)乘坐________和__________仿佛腾云驾雾一般。
(4)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