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语段阅读。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1)“淤泥”指( )。
A.河流、沼泽沉积的泥沙 B.水库、池塘沉积的泥土
C.树下堆积的泥土
(2)“劲挺”说明了杨树、柳树的生命力很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应读出( )的语气。
A.疑惑不解 B.惋惜 C.赞叹
(4)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7分)
羊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吃草,那么聚精会神,好像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事使它们分心了;好像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这个还好吃。它们的小嘴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把有毒的“土香草”丢在一边,把有营养的嫩草芽一根接一根地往嘴里送;嘴巴一歪一歪地,永不疲怠地咀嚼着。羊吃过草,还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就是把胃里的没消化的草根、草茎再翻出来,再送进口里,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地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给我们的启示也不少:我们的学校不正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吗?我们就是那一只只可爱的小羊。在这块如茵的草地上,我们能像羊吃草那样永无倦怠地获取知识吗?特别是对知识中那些没有消化透的“草根”、“草茎”,我们是否做到了要经常“翻草”,反复咀嚼呢,直到完全消化为止呢?
(1)文中加点的“咀嚼”一词意思不一样,第一个意思是。第二个意思是。
(2)用横线画出短文过渡句。
(3)选择。
①文中的“土香草”可以比喻为()
A.一种草 B.一种有害的草
C.一种有害的知识 D.一种有益的知识
②文中的“翻草”指的是()
A.预习 B.复习 C.思考 D.提问
③文中的“草根”“草茎”指的是( )
A.深奥的知识 B.浅显的知识
C.没用的东西 D.有用的东西
(4) 羊吃草给我们哪些启示?
读课文,回答问题。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l?i)自然的农耕(g…ng)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赖()愿望()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大概()现实()
(3)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在生活中分别
指,和,和。
(4)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投有……”写一段话。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6分)
乡间绿阴
乡间,是树的天地。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梧桐树枝连着枝,叶盖着叶,像绿色的长廊。小河两岸是成行的垂柳。柳条儿细细的,柳叶儿绿绿的。山坡上松树和柏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着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杏树。。。。。春(未末)夏初,各种果树舒枝展叶,郁郁葱葱,一(座座坐坐)农家小院就掩映在浓浓的树阴之中
(1)把文中括号里错误的音节或汉字画去。
(2)解释词语。
枝繁叶茂:
郁郁葱葱:
(3)按要求写。
高大(反义词)___________郁郁葱葱(近义词)__________
(4)这篇短文是围绕“”这句话来写。
文中的省略号(……) 表示_____________多。
(5) 根据短文连线。
山坡上果树
公路两旁垂柳
小河两岸梧桐树
农家小院松树和柏树
(6)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7)文中的省略号(……) 表示_____________。
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嘛?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按原文在( )中填上准确的词。
(2)这段话写出天都峰的两个特点:()和()。
(3)“我爬得上去嘛?”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①我能爬上去。
②我不能爬上去。
③我不一定爬得上去。说明自己没有信心。
(4)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我”当时的想法嘛?请写出来。
(5)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6分)
母爱无言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在探监人带来的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人当中,他母亲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一次,一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他听。听毕,他泪眼朦胧,半晌无语。
(1) 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2) 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
①出门在外或者离开家乡在他乡生活的人。()
②衣服破烂不堪。()
③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3) 本文讲了哪两故事?你能概括出来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儿子珍藏腰带实际上珍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那位经常报怨母亲的人听了这两个故事,为何“泪眼朦胧,半晌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