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自主、自我、自由为典型特征的自媒体以感性、个性、散乱等方式,来实现对信息的传播。自媒体一方面蕴含着提升主体信息传播主动性等功能,另一方面却隐藏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导致自媒体环境下的部分信息存在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涌现出的“微电影”可谓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成为时代发展的又一“符号”,相较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而言,微电影具有与之相区别的审美与价值定位。其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获得了社会广大受众的认可,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
所谓“微电影”,是指在自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一种以“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为内容特征,以精致、简短、筒约为表现特征的电影。微电影实现了电影从传统精英制作模式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制作,但又脱离于普通拍摄记录的影视作品。实践中,不同视角下的微电影具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其中,自由创作型系个人情感意志的自由表达,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企业定制型则是由企业投资进行制作,内容倾向于广告化、商业化;专业制作型是由专门的影视公司进行制作,以商业化为创作取向。
从当下微电影所反映的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题材来源于现实,“再现”于现实,能够让广大受众置身于剧中,具有纪实性与真实性,系一种纪实的美学。在这一点上,有别于通过各种电影特技来塑造美、抽象美的传统的蒙太奇流派。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微电影在取材源于现实、“照顾”现实的同时,也渗透许多非纪实手法进行拍摄,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如运用再现场景的拍摄手法,同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相区别。
当我们在对微电影进行审美鉴赏时,需要从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角度去进行理解,即应该从微电影剧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审美解读,否则便偏离了剧情所反映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意义。例如,微电影《京杭运河行》中,从剧中最为典型的“桥和船”画面,衔接到一段段的历史和今天的画卷,从小处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宏大,摆脱了传统“宏观选题”的叙事背景。对此,我们在对剧中所透露的美进行解构时,不能仅就剧中画面进行美的欣赏,应该将其上升到整个京杭大运河宏大的背景中,从大的视角进行解读和欣赏。
可见,以“微电影”为典型的现代电影,在传承蒙太奇流派的审美构造时,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倾向于纪实主义的审美构造。该种审美构造或许可以说是奇幻化、平庸化,但不能脱离其内在的真实性,从而使得广大受众感同身受,以塑造其内在的美。
【注】蒙太奇:指剪接组合镜头,以形成完整的电影片。
下列关于“微电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电影”作为自媒体的一种,具有自主、自我、自由的典型特征,其传播信息的方式县有感性、
个性、散乱等特点。
B.“微电影”是数字化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
录等具体体现了“微”的特点。
C.“微电影”之所以成为时代发展的“符号”,是由于其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
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
D.“微电影”具有精致、简短、简约的表现特征,无论哪个层级的微电影,都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

平台进行制作和传播。
下列对“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的分析与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的“微电影”,凭借“奇幻化”“平庸化”审
美构造赢得社会广泛认可,这一点上区别于传统电影制作。
B.“微电影”实现了从传统精英制作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
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制作。
C.从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的题材来源于现实,又“再现”于现实,其纪实的美学
特征有别于传统的蒙太奇流派。
D.“微电影”取材源于现实,但也采用许多非纪实拍摄手法,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与传统

的电视纪录片有一定区别。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存在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能够造成部分信息价值
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结果。
B.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微电影”可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这三类中只有
自由创作型不以营利为追求目标。
C.文中举《京杭运河行》的例子,说明了微电影的欣赏要透过剧情对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
等方面进行审美解读。
D.与传统电影只关注审美真实不同,“微电影”兼顾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以内在的真实性塑造内

在的美,来赢得广大受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哲学与人生
胡 适
讲到“哲学与人生”,对大家也许可以贡献点参考。
关于人生,国内思想界的老将吴稚晖先生下了一个定义:“人是哺乳动物中的有二手二足用脑的动物。”那人生即是这种动物所演的戏剧,这种动物在演时,就有人生;停演时就没人生。譬如:有的喜唱花面,有的喜唱老生,有的喜唱小生,有的喜摇旗呐喊。不过单是登台演剧,红进绿出,有何意义?想到这层,就发生哲学问题。对于哲学的定义,我是这样下的:“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二千五百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南部有一个小国迦叶里,街上倒卧着一个病势垂危的老丐,当时有一个王太子经过,在别人看到,将这老丐赶开,或是毫不经意的走过去了,但是那王太子是赋有哲学的天才的人,他就想人为什么逃不出老、病、死这三个大关头,因此他就弃了他的太子爵位、妻孥、皇宫、财货,遁迹入山,去静想人生的意义。后来忽然在树下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假定一切都是空的,那么,老、病、死就不成问题了。这种哲学合理与否,姑不具论,但是那太子的确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他以为比较普遍适用的意义。要晓得哲学的起点是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哲学的结果,是对于人生的适用。人生离开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
我们现在再去看看意义在人生中占什么地位。现在一般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思想差不多是社会的奢侈品。他们看人生种种事实,和乡下人到城里看见五光十色的电灯一样,只看到事实的表面,而不了解事实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对于意义,极有需要。又如平常人看见病人种种病象,他单看见那些事实而不知道那些事实的意义,所以莫明其妙。至于这些病象一到医生眼里,就能对症下药,因为医生不单看病象,还要晓得病象的意义的原故。因此,了解人生不单靠事实,还要知道意义!
那么,意义又从何来呢?有人说:意义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从积累得来,是愚人取得意义的方法;一种是由直觉得来,是大智取得意义的方法。积累的方法,是走笨路;用直觉的方法是走捷径。据我看来,欲求意义唯一的方法,只有走笨路,就是日积月累地去做刻苦的工夫,直觉不过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所以直觉是积累最后的境界,而不是豁然贯通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次演说,他说:天才百分之九十九是汗,百分之一是神。可见得天才是下了番苦功才能得来,不出汗决不会出神的。所以有人应付环境觉得难,有人觉得易,就是日积月累的意义多寡而已。哲学家并不是什么,只是对人生所得的意义多点罢了。
(选自1923年11月胡适在上海商科大学佛学研究会的演讲,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文中画线的句子“不出汗决不会出神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有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 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2)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如今我调出了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文章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回答。
解释“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在文中的含意。
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回乡魂
连秀
据闻福水叔是操劳而死的,享年五十四岁。
他殁时,四个子女和一个媳妇都带着欢愉和如释重负的笑容办理丧事!唯独两个年幼不懂事的孙儿,擎香拜祭时给香火烫着,哭了个稀里哗啦,须劳动母亲又哄又吓的才止住了哭,令丧堂上仅有的那么一点悲戚气氛也消殆了。
来吊丧的亲戚朋友开始议论纷纷。
“那些不肖子孙,真是大逆不道。老爸过世,一滴眼泪也没流,居然还笑呢,天打雷劈呀!”
“等分财产嘛,他们恨不得老爸早点咽气!”
“财产?福水叔一穷二白的,哪来的财产?”
“那块地呀!你懂什么!这些年经济好呀,加埔路到处在发展,以前两百元钱买到的烂泥巴,现在值二十万元咧……”
福水叔的遗照似浮漾着一些感慨。他是由唐山南来的。韩战爆发那年胶价好,他把新婚妻子留在乡下,随着淘金梦的浪潮涌到星洲大伯的胶园干活。后来发觉大伯只当他是廉价劳工,一气之下跑到雪兰莪开荒!真正是披荆斩棘,辟出良田,有一种“含恨立志出乡关,淘金未成誓不还”的意味。
子子孙孙披麻戴孝的,排成队伍,轻步走过乡间小路,过桥,越过北山的老橡树林……从山溪里汲起半桶清水;复慢慢地,静悄悄地回到乡居……他们脸上仍带着欢愉的微笑,像是去郊游一样悠闲!然后依照福建人的习俗,做大儿子的用毛巾蘸了清水,小心翼翼地洗涤父亲的遗体,拭抹干净,才穿上寿衣。
福水叔脸上带着安详。他仿佛在临终前已彻悟了,这辈子的淘金梦是幻灭了。守在福建乡下的妻子等待的是他每年两封的家信!而守在南洋这头的他却仍然一锄一耙的开沟筑堤,保护着那三英亩的可可园,免得被黄泥浆及工业垃圾所淹没……他就是这样累垮了,含恨归不了乡!
道士做法事的诵祷声嗡嗡扬扬。
孝子、孝媳们仍然保持那愉快的笑容,不敢稍露一丝一毫悲伤神色。
吊丧的人们还在七嘴八舌。
“不是吧?福水叔要是有钱,这些年早就回唐山了,就是筹不到旅费,不能衣锦还乡,跟唐山的妻子团聚……唉,你们知道吗?他连做梦都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故乡……”
“说来说去,都是那些不肖子孙……唉,也难怪,取了个半唐番的女人,生的孩子是差了点……改天没把祖宗的排位拿去烧,谢天谢地啦!”
“半唐番?半唐番也是人吧?家里死了人呀,哭也不懂?太不应该了!”
丧事到了尾声。子孙们站在坟前,将麻纱和孝服除下,投入熊熊焚烧着的冥纸堆里,一瞬间便化为灰飞……孝子、孝媳仍带着笑意擎香朝坟头叩拜,始离去。
回到乡居,大儿子带头跪拜父亲的灵位,再次焚香祷告:“爸爸,我们都依照您的吩咐,在丧事期间不敢悲伤流泪,怕真如相士所言,子孙一哭,您回头一望,灵魂便找不到回乡的路……”
跪在灵位前的媳妇、孙子们这才抑制不住号啕大哭!悲痛的泪水似决堤般泛滥……
(选自《海内与海外》1997年11期)
请简要概括福水叔的人物形象。(5分)
文章两次写到吊丧人的议论,请分析第一处议论对行文的作用。 (6 分)
文章的最后两段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结合全文,试探究福水叔“连做梦都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故乡”却没有回故乡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经济总统”的革新
陈文宇
李健熙是三星创始人李秉喆的第三个儿子。由于父亲一心扑在事业上,李健熙很小就被送到乡下奶奶家寄养,13岁时又被送到东京读书。在那青春敏感的岁月,异乡的孤独让李健熙养成了内向的性格,被朋友戏称“呆若木鸡”。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院读完本科后,李健熙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拿到了MBA学位。1966年,他进入三星下属企业“中央日报-东洋电视台”,并在第二年与该台会长的大女儿洪罗喜结婚。
因为行为风范酷似其父,三兄弟中李健熙最受李秉喆赏识。1987年父亲病故,45岁的他接过了三星集团的管理权。那时的三星集团已是韩国的制造业龙头,业务横跨石化、造船、航空、金融、电子、日用品等领域。作为这艘“航母”的掌舵者,李健熙在就任后前5年十分安静,以至于1993年他突然“急转舵”时,不少人猝不及防。
1993年1月,三星总部大楼27楼大会议室,李健熙与下属公司的社长们面对面坐下。他缓慢而坚定地开口:“让我们重新出发吧,这是为21世纪做好准备的最后一次机会了。”社长们听了都很不解——当时的三星已是韩国第一,一片欣欣向荣,还要出发什么?但李健熙却敏锐察觉到了平静下的危机。
2月,李健熙带领下属公司社长前往美国洛杉矶,考察三星产品的境遇。时任三星电子半导体部门副社长的李亨道回忆称:“当时我们去了很多电子卖场和百货商店,看到三星的电子产品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落满灰尘。”这给了李健熙很大的刺激,而让他决定彻底改革的,是一份报告书和一盘录像带。
这份报告名为“经营和设计”,来自一位叫福田的日本顾问。李健熙在飞往德国法兰克福的飞机上打开了这份报告,里面的内容让他的心凉了半截——福田列举了三星的一系列问题:员工都很优秀,但研究结果传达不上去;陷入国内第一的自负中,不进行创新;不提前做好准备,而是出现问题后花钱消灾;管理人员太过浮躁,只会评价业绩和结果……“我是做好递交辞呈的心理准备才写这份报告的。我在两三年间向经办负责人提交了3次建议书,提出了10多条改善方案,可是都遭到了拒绝……三星的水平太低了,绝不可能在和世界优秀企业的竞争中取胜!”福田写道。
同一天,李健熙还收到了一盘三星内部广播组制作的录像带,内容是在三星的洗衣机生产车间偷拍到的情景:洗衣机上盖开关部分的一个塑料部件大了一点,无法安装。员工们竟若无其事地用刀削掉2毫米左右后继续组装。也就是说,这些产品从生产出来时就是次品。
怎么会这样!李健熙暴跳如雷:“秘书室室长、总经理、社长都对我撒了谎!病菌侵入到家里,却被隐瞒了5年、10年!”他马上打电话给身在首尔的秘书室室长:“让各位社长和高管全到法兰克福集合!”三星核心经营层200余人匆忙搭上了飞往法兰克福的航班。
这次会议持续了16天。会上,李健熙宣布:“现在是产品信用和形象的时代,每个次品都是侵蚀公司的癌细胞!现在开始,三星会放弃以数量为主的经营,走质量路线。除了老婆孩子,其余全部换掉!”一名参会人员小心翼翼地开口:“会长,我们还不能放弃数量。”李健熙听到这话,把手上的茶匙狠狠摔在桌子上,踢开门走了出去。房间里的人从没见过李健熙发这么大的火,脸都吓得煞白。不少人以为,李健熙只是一时气话,他却用行动证明了改革才刚开始。
李健熙的第一项改革,是抓质量。《李健熙传》中描述过这样一件事:“在韩国飞往西雅图的飞机上,一位坐在头等舱的中年人将手中的滑盖手机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紧锁的眉头预示着他将要做一个重要的决定。到了地面,他拿出手机,拨号给市场部经理,说出了一句让身边工作人员惊异的话:15万部手机全部召回,所有代价我们承担,以后不再生产这样的产品!”当时,三星生产的手机频遭投诉,李健熙竟下令全部召回并当众销毁,在业界引起巨大震动。同时,李健熙还要求把每件次品生产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力求找出原因,从根源上杜绝不合格产品出现。
李健熙的第二项改革,是重研发。在三星电子的价值创新中心,研发人员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创意并试验,不解决问题不许回家。李健熙还提出了“朝七晚四”的上下班制度。之前,三星员工都是“朝九晚六”,不少人下班后就去吃饭、喝酒。李健熙认为,改成四点下班,员工一般会在公司留一会,多出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
李健熙对人才的重视,也体现在薪酬和奖金上:在三星,只要有实力,就不用受年资或职位的束缚,核心人才的年薪比社长还多两三倍。
李健熙的改革在初期并不顺利。1994年,他投资三星汽车,但当时韩国汽车产量早已过剩,汽车公司很快债台高筑,李健熙被批为“一事无成的管理者”。1998年,李健熙捐出20亿韩元个人财产给公司偿还债务,承认自己投资失误。美国《财富》杂志称赞他为“为错误的投资决策承担责任的CEO”。
一次失败并未阻止李健熙改革的步伐,他大刀阔斧地整编,只保留三星最有盈利前景的核心项目,如消费类电子产品、金融、贸易和服务,将其他边缘的、亏损的领域全部放弃。2000年,三星公司上市股票市值达98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现代公司、LG公司和SK公司股票市值的总和。更重要的是,它引领了韩国企业重视质量的风潮。
在李健熙心里,似乎没有成功,只有永远的危机。2010年,他曾说:“三星如今推出的大多数产品和业务将在10年内消失。我们应该重新开始,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2013年三星手机出货量创下新纪录,但李健熙在2014年初依然呼吁变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创新,引领行业趋势。”
工作之外的李健熙是个安静的人。他居住在首尔幽静的汉南洞富人区,没事爱和狗谈心。李健熙从小钟情于电影,曾梦想成为电影导演。一周里总有几天,他会带着三明治到露天电影院,看上午9点场的电影。晚上则是他的工作时间,他常常几小时一动不动,陷入冥想。“有一次,我连续48小时独自在家,看书听音乐。等我出门时,已经解决了问题。”
有媒体认为,李健熙是“韩国标志”,他的低调、回避社交代表了韩国企业家的风范。路透社记者这样形容他:“李健熙说话轻声细语,公众场合罕见他的身影,但只要他咳嗽,韩国就会感冒。”
对于三星来说,李健熙一直是教父般的神圣存在。人们都希望,这位七旬老人能够引领三星继续走下去。
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健熙从小就在日本受教育,长大后又在美国受教育,接受这样多的异国教育是因为父亲李秉喆想让他成为三星的接班人。
B.三星集团是韩国的龙头企业,初入三星的李健熙用了五年时间来十分安静的观察,寻找“转舵”的时机。
C.在韩国飞往西雅图的飞机上,将手中的滑盖手机开合、合开的动作细节,暗示了李健熙复杂而又激烈的内心活动,这预示着他将有重大的举措。
D.把十五万部手机全部召回并销毁,显示出了决策人的胆识和魄力。狠抓产品质量是“经济总统”革新的重要一步。

E.路透社记者对李健熙的“形容”,真实客观地评价了他在韩国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
作为著名企业的管理者,李健熙突出的特点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人物
上世纪末,三星集团遭遇了哪些危机?请简单概括。
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经济总统”的做法给你带来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