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并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历程,各有时代特色。
(1)异与同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涌现与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士”出于各自的利益,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展开论战,但他们又对民本思想有着类似的诉求。试从战国儒、道、墨三家中各列举一位代表人物并说明其民本思想。
(2)分与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儒学的地位曾经遭受过很多次冲击,但其发展历久弥新,得益于其兼收并蓄的胸怀,试从西汉新儒学或宋明理学中选一例予以说明。
(3)承与变
对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思想,有人认为其只不过是承继传统儒学,再次阐发而已,也有人认为它出现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4)是与非
到了近代,儒学观点曾经被尊奉为“万世不变之道”、中华文化精髓,也曾被指斥为民族进步的绊脚石。试分析观点分歧的成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图1 商鞅舌战图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三: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四: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请列举材料一中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如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
(3)概括材料三、四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

(14分)日本的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结束后,华盛顿坚决地辞去了大陆军总司令的职位,并拒绝了一些军官希望拥立他做国王的建议。1787年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对如何建立一个有权威的联邦政府制定了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二 正是由于自由民权运动的激化,使明治政府意识到必须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否则政府本身很可能被推翻。1889年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帝国宪法》在巩固明治维新成果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以及对外宣战等一切大权。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 具有“先进”思维的人士,略分二类,一为“立宪派”(呼吁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精英),一为“实力派”(以袁世凯、张之洞为代表的封疆大吏)。“立宪派”认为,日俄战争(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而在我国东北进行的一场战争,日本取胜。)不仅仅是“军队之竞争”,更是“政治之竞争”。日俄战争结束不久,清廷便派五大臣出洋,周游列国,考察宪政。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美日两国宪法对国家的权力的分配上有何不同之处?(4分)造成美日两国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日俄战争是“政治之竞争”?(4分)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方式有多种,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等。根据主要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和3种制度。世袭制也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时“天下为公”,首领的遴选以选贤任能禅让制为主。后来私有制出现了,逐渐实行“大人世及”的世袭制。荐举制即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这种方式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魏晋时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又设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创立了公开考试择优选才的科举制度。科举制成形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 300多年,其主要特点有: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步入近代以后,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中国,政府官员普遍都叫公务员。不过,同叫公务员,但中外的差别不小。西方国家规定公务员不得参与党派斗争活动,不得参与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中国的国家公务员不仅可以参加政党活动,而且应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用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主要的区别是通才与专才。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录用标准,并且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政府代表大财团的利益,公务员实际上是政府的雇员,因而公务员会形成一个封闭性的独立利益集团。中国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法治周末》2010年10月20日,
原题:《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千年大轮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括为三种制度和三个阶段,并分别简要指出其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中西公务员有何主要不同。(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50年起到2008年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 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 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材料二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年代
1978
1985
1986
2007
初级产品
53.5
50.5
36.4
5.1
工业制成品
46.5
49.5
63.6
94.9

材料三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

材料四 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情况(单位:亿美元)

项目
金额
比重(%)
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
5 385.8
44.2
加工贸易
6 176.5
50.7
其他贸易
617.8
5.1

——以上资料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主要国内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
(3)据材料三、四,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材料三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四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材料二反映了汉初什么经济现象?
(2)指出材料三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