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俄国十月革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导致两国革命道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性质的根本不同 |
B.两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不同 |
C.革命依靠的革命力量不同 |
D.革命和反革命力量分布的地区不同 |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
该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1923年6月至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时间 |
1921.7 |
1923.6 |
1927.4 |
1927.8 |
1934.9 |
1937.1 |
1945.4 |
1949.10 |
人数 |
57 |
432 |
5.7万 |
1万多 |
30多万 |
4万多 |
121万多 |
448万多 |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其中为“大撤退”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淞沪会战 | B.南京保卫战 | C.百团大战 | D.台儿庄战役 |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
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
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
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战争的性质 |
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
D.民族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