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紵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从材料看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有 ( )
①适时改行易业 ②丝织品品种多 ③丝织品质量高 ④注重扩大再生产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
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这一措施()
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 |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
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信息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小农经济的产生 |
C.犁耕技术的成熟 |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