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注: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tì),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有人者(古之人君)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中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
——王栻《严复集》第1册
材料三欲为立宪之国,必先有立宪之君,又必有立宪之民而后可。立宪之君者,知其身为天下之公仆,眼光心机,动及千年,而不计一姓一人之私刑。
——王栻《严复集》第2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是针对理学的什么观点提出来的?它主要反映了哪一阶层的要求?
(2)材料二中的“唯天生民,各具赋畀”是指什么思想?如何理解“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这句话?
(3)依据材料一、二,对比黄宗羲与严复在思想来源和人的诉求两方面的不同点。
(4)对比材料一、三,黄宗羲与严复在如何看待君主制度的问题上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德国人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记载:1545年到1800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6万吨,约1/3到1/2的美洲白银,最终流向了中国。据《中国农史》记载:18世纪中叶,中国每年出口(欧洲的)生丝约1万担,价值约140万两白银;据英国人斯当东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18世纪中叶,每年由外国商船运到欧洲的华茶约2000万磅,价值近400万两白银。
材料二正是在西方列强的挤杀和清政府军队的镇压中,中国海商的海上贸易链条越来越旺,最终不得不退回到中国沿海,彻底失去了他们在海洋贸易上的市场份额。到18世纪末时,中国东南沿海和印度洋已基本上是欧洲商船的天下。
——李金明《清嘉庆年间的海盗及其性质试探》
材料三晋商、徽商最初的兴起都与盐业贸易有关。……然最后使他们走向顶峰的则是茶叶出口贸易,只是徽商是通过东南沿海岸将茶叶出口,晋商是通过北方陆地将茶叶出口。
——《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兴衰》
材料四明清主要商帮鼎盛和衰落的时间、各时段内主营商品表
——中国《经济史研究》

商帮
鼎盛时期
衰落时期
时间
主营商品
时间
主营商品及备注
海商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
丝、茶、瓷器、香料等
18世纪下半叶
原来的海商或改行或沦为纯粹的海盗。
徽商
17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
茶、盐业、典当、瓷器、丝绸
19世纪40年代
出口贸易的亏损造成的资金紧张,进而又带来典当业务的衰落。
晋商
19世纪初
茶叶、食盐、丝绸、粮食、票号
1862年后
晋商的茶叶出口贸易市场份额逐渐减少。20世纪初,晋商的票汇业务在与外国现代银行的竞争中衰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四,分析明清主要商帮进入鼎盛时期的国际背景。
(2)据材料二、四,分析海商在各商帮中最早衰落的原因。据材料四,指出各商帮衰落的共同因素。
(3)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徽商为什么会在19世纪40年代进入衰落时期?晋商为什么衰落得最晚?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2和图3、4,提炼两项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观察下列图片,按其所属领域(或产业)分类,并提炼其主题。任意选择一类图片,说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西景德镇市古称浮梁,唐始设县,现存古衙建于道光年间,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内宅居中轴南北,两厢有六部房。大门额书“浮梁县署”四字,东边立一鼓,告状的人或有紧急案情时击鼓,知县闻声升堂。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即正堂,取名“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
——据豆丁网浮梁古县衙解说词整理
材料二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形成了适应帝国时期境内各族人民社会要求的万民法体系,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
(2)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分析说明材料二中罗马法的思想内容能够影响久远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