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犬儒: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
⑴犬儒是个外来词,人们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要更完整把握它,就需要追溯一下它的起源和演变。
⑵犬儒派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狄奥根尼。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以讨饭为生。有人讥笑他活得象条狗,他却不恼。“犬儒”之称由此得名。
⑶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狄奥根尼也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在大白天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⑷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的犬儒派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没有物质财富是多么的美好,而对自己的家乡依依不舍或悲悼自己亲人的死亡是多么愚蠢。德勒斯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超脱”到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了。还是这位德勒斯,当富翁送给他一笔钱时,他收下了,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曲膝,也不唠叨不满。”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或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倒显得我把金钱太当回事了。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象又有些无耻。
⑸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自然就引出了一个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那一个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世俗观念满不在乎的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任何世俗的东西。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的批评精神也就变成了他们对善良、德性、理想的怀疑与无情嘲弄。
⑹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和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走向绝望,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一个理想主义者常常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下列关于“犬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我们可以把“犬儒”理解为“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追溯它的起源和演变可以看出,“愤世嫉俗”与“玩世不恭”其实是有区别的。
B.对狄奥根尼而言,蔑视俗世的荣华富贵与解放心灵有关,而德勒斯的逻辑是,既然不把世间的财富当回事,那又何必刻意去拒绝呢?
C.犬儒派逐渐从愤世嫉俗走向玩世不恭,选择了对世俗东西照单全收,所以他们虽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失去了所依据的道德原则。
D.对后期犬儒派而言,没有道德原则,自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狄奥根尼曾在大白天提着灯笼在城里游走,想寻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说明当时有高尚品德的人并不多。
B.德勒斯认为人不应该执著于亲人的死亡,对待亲人死亡的态度比较超脱,这反映了他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观点。
C.早期的犬儒主义坚持内在的美德和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和功利。但后来,犬儒主义却变成了对善良、德性、理想的怀疑与无情嘲弄。
D.犬儒主义者认为世界就是一场大玩笑,只能以玩笑对待,他们在过去饱尝了辛酸之后,就变得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了。

犬儒们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原因何在?请根据文本概括两点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我非画家
冯骥才
近日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文革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难。
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伺—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祥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丈学的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足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丈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文学给予我画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联想,还有文学的本质要求:不重复。
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
在一种艺术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称之为:感觉疲劳:自己创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缚自己:与之疏远一段时间,相隔一段距离,反而能更好地感觉它;艺术的表现欲望,压抑它反倒能成全它。这样,每每写乏了,开砚捉笔,展纸于案,皎白的一张纸上好似布满神经,锋毫触之,敏感异常,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这才是绘画的最佳状态。放笔纵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灵性的生命,活脱脱呈现出来。
艺术,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
至于画风画法,欲言无多,一任自然而已。风格是一种气质,或是一种生命状态,风格无法追求,只有听任生命气质的充分发挥。若以技法立风格,匠也。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
我笑而不答。画家这两个字,对于绘画本身无从帮助。
第1自然段“先前那样随心所欲”具体指什么?(4分)
答:
第5自然段中写道,“画非画,文非文”,在作者心目中,(1)这“画”是,(2)这“文”是。(3)文中又写道,“画同文,文亦画”,作者的意思是说(6分)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我笑而不答”。到底作者愿意什么?为什么?(4分)
答: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说“我非画家”,是由于他已离开绘画而步入了文坛。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比绘画大。
B.”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是说这心中的“画”,是完成了绘画创作的全部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C.本文语言流畅,挥洒自如。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比喻、反复、排比、对偶等辞格的运用,乃至文言词语句式的调度都恰到好处。
D.“……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比喻艺术表现欲望受压抑时绘画的最佳状态。

E.本文运用比较手法纵谈绘画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和哲理色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蒲甘看塔
原因
殷红的涂染了胭脂般的原野上,远远的会有一二只乳白色的耕牛拖动犁耙,牛铃的叮当
声,似手被灼热的风熔化了,若有若无。羊儿也是白色的,它们散布着,仿佛星星点点的月光苑,又像粒粒晶莹的珍珠缀饰于一匹红锦缎。仙人掌成了大树,沿着公路,在有些路段旁的原野逶迤成林。另一些路段的两旁,却长满了三角梅,或者绯红,或者雪白,色彩异常绚丽。一条绸带一样细软的小路,挽着一抹棕桐的浅绿,出现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了,一个头顶水罐的缅族妇女婀娜走过,脚环摇响,手镯叮当,紧身的铜裙款款摆动,仿佛飘过一朵云或一段乐曲。
这就是缅甸中部的蒲甘。它不仅清新奇丽,像一首泰戈尔的诗,而且博大厚重,如一部史籍或佛典。是的,这里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蒲甘王朝(1004—1287)的故地,也是小乘佛教传到缅甸后的发祥地,历史丈化,宗教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在它40多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曾先后建造过上万座佛塔,虽历经沧桑,至今仍岿然矗立着的还有两千多座。因此蒲甘号称“四百万宝塔城”,又被称为“万塔之乡”。
看佛塔,最好从娑巴纽塔开始。此塔完成于1144年,塔身灰白,从外部看,分为高台、坛台、立方体底层、塔寺和塔顶五层。内部却只分为两层,底层为诵经堂,二层为置放大佛像的正方形大佛堂,风格独特。娑巴纽塔高61米,是蒲甘所有佛堂中最高的,素有“望塔”之称。正是夕阳西下时分,热风变成了暖风,迎着它徐缓的吹佛,沿塔外石阶上行,视野渐渐开阔,胸怀也随拓展,顿觉浑身舒畅,心中一片空明。塔腰的石阶上,坐着许多人,他们静静地看着燃烧在天边的晚霞,看着霞光映照的伊洛瓦底江,看着江边的幢幢塔影,若所所思,若有所悟。那些佛塔
参参差差,与粼粼波光和腾跳的浪花相呼应,一刚一柔, 一恒一常一短瞬,蕴涵着一种哲学意味。我们也不禁找了块石板坐下,默默咀嚼着这极富东方情调的黄昏。而放眼四望,则见整个蒲甘平原上,更是佛塔琳琅满目,错落有致。那是有东方建筑瑰宝之称的阿难陀塔,那是针形实心的瑞喜宫塔……这些塔高低不等,有的雄伟,有的俊秀,有的华美,有的古朴,姿态各异却又基本保持圆形,体现和发挥了圆形所具有的均衡、流畅、和谐等美学特征,让人赏心悦目。那是一顶顶闪光的王冠吗?那是一口口倒扣的铅钟吗?亘古的气息迎面扑来,岁月的呼吸隐约可闻。
乘一叶细瘦木舟于伊洛瓦底江看佛塔,又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是日落时分,江岸芒果树郁郁葱葱,一枚枚金色的芒果闪烁摇曳于其间。佛塔则穿透了这一线低浮着的绿云,高高的尖顶直指蓝天,仿佛一根根桅杆。而照临其上的落照,就是高高飘扬的风帆。船随流水漂,让上面的人觉得不但江岸在随风移动,芒果树在相对江岸移动,连那一幢幢佛塔也相对树阴在庄严前行。人生静了,自然动了;现实静了,历史动了。动的静,静的动,在随波逐流的小舟上,我不禁怀疑起时光流逝这种说法来。也许流转变化的仅足世上万事万物,而时光永恒。不是吗?此刻,那些古老的佛塔,连着托起它们的蒲甘平原,就这样以梦幺了的形态,驶进我心灵的所有岁月,永恒的记忆深处。
文中说蒲甘“清新奇丽”“博大厚重”。请根据原文说出它们的含意。(4分)
答:“清新秀丽”的含意是

“博大厚重”的含意是

“万塔之乡”的众多佛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人们看塔“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思悟”到了
什么?(4分)
答:


“佛塔则穿透了这一线低浮着的绿云,高高的尖顶直指蓝天,仿佛一根根桅杆。而照临其上
的落照,就是高高飘扬的风帆。”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一连串的比喻给了
你什么样的感受?(6分)
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殷红、乳白、浅绿……作者笔下色彩明丽,写出蒲甘佛塔的多姿多彩。
B.作者看塔有不同的观察点,从塔腰石阶上和江面木舟上看塔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C.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使得行文摇曳生姿。
D.“我不禁怀疑起时光流逝这种说法来”,是因为江舟上看塔使作者产生了时光永恒之

感。
(E)本文似写看塔,实际是充满哲学意味的思索探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2000多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以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轶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的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⑤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了。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2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实际指的是。(不超过20个字)
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左传》《晏子春秋》不同于《史记》的根本点是
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分两点回答,每点不超过20个字)


从文中看,作者说班固是司马迁的“继承者”,这指的是(不超过20个字);作者还说《汉书》“是在大踏步地倒退”,这指的是(不超过35个字)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汉书》的“史学”品格超过了《史记》。
B.《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C.因为“史传”文学逐渐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D.《后汉书》《三国志》的文学品格在历朝正史中是比较高的。

E.《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心灵的空间
周国平
我读到泰戈尔的一段意思相似的话,不过他表达得更好。我把他的话归纳和改写如下:
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时,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1。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也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地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2。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的忙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惟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选自《2001中国散文年选》446~448页)
划线1处的观点,你同意还是不同意?请说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请举一个实例说明划线2处所说的快乐是如何共生互通的。
根据本文的内容,分要点简洁归纳“心灵的空间”的具体内涵。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A.泰戈尔认为,一个富翁的富表现在他有钱买庭院和花园,有机会去享乐。
B.作者认为,名利也是一种贫穷,原因是名利会使人不快乐。
C.“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是说忙人在心灵上麻木不仁,一无所有。
D.文章认同这样的观点:心灵的自由空间并不排斥全心投入一种事业。

E.“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是说为事业而白白送了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石缝间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遇刺。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间陕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保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退色,它们为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愿一切生命下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在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第一自然段写到“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从全文看:
(1)作者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


(2)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


第二自然段中说,“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利用文中的话阐释其含义。


第三自然段中,“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是指什么?


文章最后写到,“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
A石缝间的小花小草虽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但与松柏相比,它们就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
B本文主要赞美石缝间三种生命力倔强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C作者借助比较手法,巧妙地写出了松柏所表现出的与小花小草不同的精神境界。
D作者对石缝间松柏生长过程的具体描述,让人领会到“艰苦的拼搏能使生命辉煌壮丽”的人生哲理。
E作者对松柏的赞叹,缘于松柏经过艰苦拼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F“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一句告诉人们无论生存环境多么艰难,一切生命都应该顽强地生活下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