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以下是化学实验室内几种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2)某同学用A、C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试管中所放化学药品是____________,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好的氧气应 (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若采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长颈漏斗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用D装置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管通入
(4)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 (填字母),用D收集甲烷气体时气体从 (填a或b)导管进入。
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径“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 (写一种).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③“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 (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能走完全程.
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
①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标号)。
(3)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温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 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
(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 (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如图“黑面包”实验中,蔗糖(C12H22O11)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的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出问题]改变糖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水的滴数和温度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呢?
[进行实验]分别取5g糖粉进行实验,根据前2min的现象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分,记录如下:表1实验记录。
实验 |
糖 |
浓硫酸体积/mL |
水的滴数 |
温度/℃ |
效果得分 |
1 |
蔗糖 |
4 |
5 |
22 |
65 |
2 |
蔗糖 |
5 |
10 |
30 |
81 |
3 |
蔗糖 |
6 |
15 |
50 |
93 |
4 |
冰糖 |
4 |
10 |
50 |
91 |
5 |
冰糖 |
5 |
15 |
22 |
88 |
6 |
冰糖 |
a |
5 |
30 |
75 |
7 |
葡萄糖 |
4 |
15 |
30 |
0 |
8 |
葡萄糖 |
5 |
5 |
50 |
0 |
9 |
葡萄糖 |
6 |
10 |
22 |
0 |
[处理数据]分析表1,计算效果得分均值,结果如下:
表2效果得分均值
因素 |
糖 |
浓硫酸体积/mL |
水的滴数 |
温度/℃ |
||||||||
蔗糖 |
冰糖 |
葡萄糖 |
4 |
5 |
6 |
5 |
10 |
15 |
22 |
30 |
50 |
|
均值 |
79.7 |
84.7 |
0 |
52.0 |
56.3 |
56.0 |
46.7 |
57.3 |
60.3 |
51.0 |
52.0 |
61.3 |
依据均值推断最佳实验方案,均值越高,效果越好。
[解释与结论]
(1)蔗糖变成黑色的炭,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推测放出的气体含SO2,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 。
(3)实验6中,a为 mL。
(4)根据表2推断,“黑面包”实验最好选择5g冰糖、5mL浓硫酸、 滴水和50℃。
[反思与评价]
(5)表2中,22℃对应的均值为51.0,计算该值所依据的3个数据分别是 。
(6)综合分析,使实验3的效果得分高于实验4的因素有 。
请从A~D中任选三个作答,若均作答,按前三个计分。如图,在一只烧杯中进行实验。补全实验方案。
序号 |
目的 |
步骤 |
A |
探究 |
①加入NaOH溶液; ②滴加酚酞溶液;③加入适量盐酸 |
B |
检验NaCl中混有Na2CO3 |
①加入少量样品;②加入适量水至全部溶解; ③加入 |
C |
验证KCl不能无限溶解 |
20℃时,①加入100g水; ②加入18g KCl; ③加入 (已知: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g) |
D |
配制 。 |
①加入2.5gNaCl; ②加入47.5g水; ③搅拌至全部溶解 |
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 。
(2)bc段压强不变,原因是 。
(3)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