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曾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与此相似的命题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美德即知识 |
C.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 D.世界的本是人的理念 |
马克思指出:“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这主要得益于梭伦改革()
A.依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 |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 D.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
1919年5月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另类国学名师黄侃在《时报》撰文说:“余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这是因为蔡孑民主张()
A.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 |
B.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
C.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
D.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
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
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中日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主要差异在于
A.器物层面 | B.制度层面 | C.文化层面 | D.实践层面 |
《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A.认识你自己 | B.知识即美德 |
C.因信称义 |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