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不能建立一个由统一中央政府代表的统一民族国家,而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
| A.维护各州的权力 | B.争取民族独立 |
|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 D.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 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
| 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利于政局稳定 |
| 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于选贤任能 |
| D.有利于排除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
| A.封建制度无法长期有效运行 |
| 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 |
| C.分封制下统治者素质不能保障 |
| D.圣贤在分封制下很难出现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 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
| A.减轻负担 | B.分化事权 |
| C.加强皇权 | D.削弱相权 |
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得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 |
| B.唐朝统治者选官依然重视门第出身 |
| C.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 |
| D.唐朝时人们普遍看重个人道德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