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 B.新民主主义国家 |
| C.资本主义国家 | D.社会主义国家 |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轰动国际社会。这表明()
| A.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开始破产 | B.新中国外交取得新的胜利 |
| C.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 D.世界格局已走向了多极化 |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 | B.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 |
|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 |
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到:“把联邦共和国作出有利于西方民主的决定说成是针对中欧和东欧而作出的决定,这也肯定是错误的……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 )
| A.摆脱美国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 | B.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统一 |
| C.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 | D.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 |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他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广大处于下层的“被遗忘的人”。罗斯福执政期间,相对体现了这些选民利益的举措包括 ( )
| A.调整农业和工业、以工代赈、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
| B.制定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等法规,巩固新政成果 |
| C.复兴工业生产,加强国家管理,借鉴并发展计划经济体制 |
| D.改组、合并和取消了一些行政机构,改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
| A.君主派顺应历史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 B.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
|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 D.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