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电熨斗
生活中常用电熨斗来熨烫衣服.甲图为常见的电熨斗图乙是电熨斗结构图.
电熨斗中有一个双金属片制成的自动开关.双金属片是由长和宽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组成,且两金属片被紧紧地铆在一起,受热时铜片膨胀得比铁片大,双金属片便向铁片那边弯曲,温度越高,弯曲得越显著.常温时,双金属片端点的触点与弹性铜片上的触点相接触.当电熨斗与电源接通时,电热丝发热,双金属片受热弯曲,当温度升高到设定温度时,双金属片顶端的触点与弹性铜片上的触点分离,电路断开.金属底板散热,温度降低,双金属片恢复原状,电路接通.
电熨斗工作时的温度可以调节,将调温旋钮上的升降螺丝上下调节,双金属片和弹性铜片上的触点随之上下移动.双金属片弯曲程度不同,金属底板温度也就不同.由于衣服的质料不同,熨烫时所需的温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棉织品比化纤衣物耐高温.
(1)电熨斗通电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 能
(2)下图四种双金属片中符合图乙中电熨斗安装要求的是 
(3)电熨斗通电工作时,若突然断开电源,两触点 (会/不会)断开
(4)将调温旋钮上的升降螺丝下调时,弹簧铜片的弹性势能
| A.增大 | B.减小 | C.不变 | D.以上都有可能 |
(5)熨烫完化棉织品衣服再熨烫纤衣服,调温旋钮上的升降螺丝(向上/向下/不)调。
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水沸腾时,准确测量的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水的沸点为 ℃.
(3)a、b两组同学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热量,温度 .通过图像可知,b组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较长,请写出一个可能原因: .
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 .
小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1)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惊奇地发现: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 .说明红光的外侧有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 .
(2)实验过程中,小明为了使温度计的示数升得更快,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的颜色是 ,同时将温度计尽可能 (远离/靠近)三棱镜.
(3)若在紫光的外侧放置涂有荧光物质的纸条,则可观察到 .说明在紫光的外侧也存在着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 .
润扬中学八(5)班同学合作估测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他们选择了两座建筑物A、B之间(相距约150m)的空旷地带做实验,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_ 和_________ .
(2)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操作步骤补充完整.
A.测量出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为s;
B.某同学在A处大喊一声,并同时开始计时,听到回声时停表,将记录时间t;
C.声速的表达式为v= _________ ;
D.重复上述步骤,再测两次,并求出声速的平均值.这样做目的是_________ .
(3)请写出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之一_________ .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关系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填“点燃”、“未点燃”)的同样大小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A”或“B”)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5)如果小明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它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