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20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加点的词
去后至(    ) 尊君在(     ) 
翻译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友人和元方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2)陶后鲜有闻()
(3)贞以立志()(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指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有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田间的水道。⑤甫:刚。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⑴余幼时即学(   )  ⑵为所擒(   )
⑶自谓可兵十万(   ) ⑷有土寇(  )
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无从致书是人多以书假余
B.以人多以书假余由抑郁不自得
C.言和色夷足肤皲裂不知
D.非天质卑弗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指笔录,计日以还。

⑵有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⑶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内容理解
①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②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宋濂和刘羽冲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
管仲、隰(xí)朋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不亦乎!
【注释】①伐:讨伐②孤竹:国名③阳:山的南面为阳④阴:山的北面为阴⑤仞:挖一仞深⑥师:向……学习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今 人 不 知 以 其 愚 心 师 圣 人 之 智

A.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B.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C.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D.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从()过()
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管仲和隰朋的智慧分别表现在哪件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读完这段文字,你受到什么启发?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见人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之()
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人 云 行 道 所 见 聊 取 之 耳。
陶侃将那个人“执而鞭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下列各组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记之而∕则有国怀乡 B.心乐∕若脱笼
C.如鸣佩∕四面竹树 D.其境过清∕属作文记之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课文描写小石潭是按照、潭中气氛的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幽静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