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 灾沴:灾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以视医药饮食属:委托 |
B.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 |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谋划 |
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B.计其佣与钱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C.令无失所恃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 )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②公敛富人所输;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④为工三万八千;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 王 曰 壮 士 赐 之 卮 酒 则 与 斗 卮 酒 哙 拜 谢 起 立 而 饮 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数:shuò 屡次 |
B.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班人。若,你们 |
C.刑人如恐不胜刑:用刑 |
D.还军霸上军:驻扎,驻军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B.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
C.鸿门宴会上,范增反复提醒项羽控制刘邦未果,紧急招呼项庄进帐舞剑,寻机杀掉刘邦。 |
D.樊哙闯帐引起了项羽的警觉,他手握剑柄跪直身子,头发直坚起来,瞪眼看着樊哙,眼眶都要裂开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①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②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③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④。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④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⑤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隋书·皇甫绩传》,有删改)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 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高:高明 |
B.先生则躬樵汲樵:砍柴 |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通“促”,催促 |
D.时先君子适归皖桐适:恰好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可大死□。事闻
②日至兹山,□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③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久矣
A.①之②而③也 | B.①其②以③乎 |
C.①其②而③乎 | D.①之②以③也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 /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 吾忍乎 |
B.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 /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 弗能易也 / 吾忍乎 |
C.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危城 /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 吾忍乎 |
D.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危城 /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 弗能易也 / 吾忍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
②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义”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A
A
C
C
(1)
①流寇攻陷京城,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走了他。(得分点: “械系”1分,被用刑具拘禁;“义”1分,认为……有义气;“逸”1分,放走;句子大意1分。)
②以期(希望)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启发,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得分点:“俾”1分,使;“沉没”1分,埋没失传;句子大意1分)
(2)①独自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②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③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④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任选二例,概括大意亦可。答对1例给1分,答对2例给3分。)【补充细则】事例引用原文不完整,酌情扣分;两个事例有一个不完整,最多只能得2分;如果学生分了三点,只看前两点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平既嫉之嫉:嫉妒 |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续 |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 |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内惑于郑袖身客死于秦 |
B.冀幸君之一悟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
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其后楚日以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
翻译画线句子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文言文阅读
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
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後皆得其所乐。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 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郑君问於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 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 有成已,故务事大。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务大》)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与燕爵之智不异异:区别。 |
B.俗主之佐俗:平庸、无能。 |
C.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细大:全局与整体。 |
D.既足以成显荣矣显荣:有才华的人。 |
对于文章划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是()
A.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
B.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
C.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
D.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 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 |
B.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 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 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 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 |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 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 |
D.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 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 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
( 2 )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③里:居。④“知”通“智”,智慧。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