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二则《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每小题3分)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事者,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巳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日:“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忧:指父母丧事 |
B.稍用其说稍:稍微 |
C.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趣舍:追求 |
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否:贬斥、议论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 | B.①②⑥ | C.③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 寻常功劳的人,自认为不合于时,常大饮而醉。 |
B.石曼卿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书进谏,一为太后干预朝政,一为朝廷的边防担忧,他主张太平时期练兵,防患未然。 |
C.作者刻画石曼卿,先交代其性格特征和结局,再回头叙写他一生的几件重要事情,这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文武双全,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遒劲刚健,他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可惜已病重,只活了48岁。 |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
(3)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
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
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于户,上盖以杨门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无由接【注】也。无由接,固却其忠言,而爱其所尊贵也。(选自《吕氏春秋》)
【注】 无由接:智力达不到的意思。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仲父之无让也让:推让 |
B.常之巫审于死生审:明察 |
C.食不甘,宫不治治:和平安定 |
D.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下:攻下 |
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B.①固却其忠言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C.①其父死而不敢归哭②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
D.①愿仲父之无让也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
下列各句的意思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齐桓公的要求下,知人论世的管仲便清楚明白地分析出易牙、竖刁等四人的不同弊病。 |
B.齐桓公驱逐了易牙、竖刁等四人后便有了后悔之意,对管仲的话产生了怀疑,然后又召回了他们。 |
C.尽管管仲有着深谋远虑,但还是没能让齐桓公免于祸患,主要的原因在于齐桓公缺少明智的判断。 |
D.易牙、竖刁等四人在被召回的第二年便共同谋划了叛乱,齐桓公最终死在了他们的囚禁中。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辞(拒绝)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
C.晋军(军队)函陵 | D.朝济(渡河)而夕设版 |
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D.吾其还也 |
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⑤ | D.②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
D.烛之武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8分,每题2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剑切而啖之啖:吃 |
B.项王按剑而跽跽:跪直身子 |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乘:四匹马拉的车 |
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 |
加点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B.素善留侯张良 |
C.项伯杀人,臣活之 | D.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
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化:造化 |
D.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卒:死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 B.③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
C.樊叔略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被授予大司农的官职,百姓也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②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