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共24分)
材料一  阅读下列表格:
表1       1851年至1913年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
1851年
1855年
1913年
在校大学生
12400人
16760人
77484人,每万人中有大学生学历的为11.3人

 
表2      1801年至1900年英国、法国、德国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重要科技成果(个)
198
219
356

——据潘迦华《论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编制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直到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才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把这种发展速度的加快叫做“革命”是适当的。德国正是在这期间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一些作为“未来”工业时代标志的新兴工业,像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光学工业等,得到最早的开发和扶持。……德国的综合国力很快赶上和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科技化工业强国。
——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德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国度,拥有人类文明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普朗克、歌德、贝多芬等无一不是响彻云霄的伟人。
——网络资料改编
材料四 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年平均增长率为2.5%。在20世纪中第三次跃居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只是到1968年被日本赶上。联邦德国外贸总额在1953年超过法国,1954年超过加拿大,1962年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贸易大国。黄金储备在1948年仅有3亿美元,到1970年增加到124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5.2%,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徐聪《德国经济持续增长是实力和政策的双重效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的德国科技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70年后德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经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写出除马克思、恩格斯之外的另两位具有突出成就的德国思想家,并评价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飞速发展、迅速赶超所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原因。(6分)
(5)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从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启示。(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转型
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盛赞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这三次“大革命”除了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次外,其他两次分别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和公元1911年。
请回答:
1)公元前221年和公元1911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大事? (2分)
2)为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称这两件大事可与新中国成立这件大事并列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大革命”?请结合中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在这两个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来阐明这一观点。

明清对外贸易
材料一 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这并不是中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 似父母或长兄、长姊,那种天下共主责任感的综合反应,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国的友邦失望。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
——屈大均《广东新语》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一本万利的交易”?其思想和经济根源是什么?
2)除材料一涉及内容外,明清时期还实行什么对外政策?同时期的西方实行了什么对外经济政策?
3)材料三中清初为什么要继续实行“飘洋私船照旧严禁”的政策?结合史实说明清朝的此项政策的变化。

罗马法的发展
材料一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民法大全》
材料三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他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
请回答:(12分)
1)依据以上材料,结合已有知识,分析罗马法所经历的“理性”发展。推动罗马法发展的因素是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你如何评价罗马法?

从历史上看,东亚(含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联系就较为密切,形成事实上的东亚经济圈。到了现代,东盟、APEC组织的建立和东亚共同体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就古代东亚历史来看,各国经济联系的力量远远大于政治联系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才使各国走到一起。
材料二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2009年,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成为当时国际社会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是,有人认为 “东亚共同体”最大的难题,是美国因素,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1990年倡议组建“东亚经济集团”,被美国的“全力扼杀”政策当即置于死地。从东盟内部来看,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比欧盟和北美都明显,各成员国之间采取统一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制度的难度加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东亚经济圈呈现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的主要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复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历史节点通常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候。探究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节点的抉择及影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中国古代政治家的勇气与智慧
材料一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1)依据材料一指出商鞅与王安石主张上的相同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者实跋其主张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性。
探究二 1 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选择
材料二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义和团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述的“第一第二两个方案”分别是什么?分析国人注意孙中山先生方案的必然性。
探究三新中国历程中曾经的重要字眼——“计划”
材料三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初步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五年内工业总产值增长98.3%,即平均每年增长14.7%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节录)
材料四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全国在钢铁和其他若干重要产品的产量方面接近美国,农业总产值五年增长2.7倍以上,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15000亿斤,棉花15000万担,钢8000万吨,煤9亿吨,棉纱1600万件,五年基本建设投资3850亿元,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
——《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节录)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二五计划”与“一五计划”的相同处。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实施结果及原因。
探究四数字世界——20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一瞥
材料五表1:美国的工资涨幅和生产效率涨幅(单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表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税率(单位:%)(摘编自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

(5)表1所示现象带来哪些社会问题?表2反映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关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策对国际经济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6)在你人生发展的节点,你认为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并举出相关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答题示例:观点:不畏困难,勇于突破。如商鞅、王安石克服压力推行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