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
| |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 西汉 |
15.3 |
10.1 |
13.6 |
| 东汉 |
16.0 |
14.2 |
12.4 |
| 唐代 |
13.99 |
9.81 |
15.87 |
| 北宋 |
21.4 |
13.8 |
23.6 |
| 南宋 |
27.2 |
14.8 |
22.7 |
| 明代 |
11.1 |
24.2 |
93.6 |
| 清代 |
65.6 |
132.8 |
326.8 |
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
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
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
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热点,下列某一时期关于汉字的的评述,
①“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②“中国文字……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③“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倘若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④“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
对此评述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汉字发展历经三千多年,书写麻烦,难以辨别,应当废除 |
| B.这些评述应该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 |
| C.上述评述说明当时国人有文化自虐心理,是崇洋媚外之徒 |
| D.上述评述说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认知和态度 |
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
|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
|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
| 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
| C.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
“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
|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