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
|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
实行一条鞭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大官僚、大地主,这主要是因为
| A.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
| B.必须把一切税役折成银两 |
| C.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征收银两 |
| D.按田亩多少收税 |
自汉唐至清前期,我国赋税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中不包括
| A.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 |
| B.逐渐解除农民对土地和地主的依赖关系 |
| C.在客观上既反映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 D.赋税缴纳形式和内容趋于简化和货币化 |
下列有关西汉以来我国赋税制度的改革规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 |
| B.逐渐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 |
| C.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税日益加重 |
| D.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加强 |
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
| A.轻徭薄赋思想 | B.推行均田制 |
| C.国家收入增加 | D.社会稳定 |
试比较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主要不同点,与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它们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进步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