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选择题各2分)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①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佐军,则上心悦。”相国从其计,高祖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①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②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引兵东定三秦引:带领 |
B.汉王数失军遁去数:数落 |
C.何素不与曹参相能能:和睦 |
D.臣死不恨矣恨:遗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何以丞相留守巴蜀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①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
C.①诸君知猎乎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
D.①悉以家私佐军,则上心悦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
①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② 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③ 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④ 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⑤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⑤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城大肆抢掠财宝的时候,萧何却独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收走了秦的律令图书,为汉王朝治理关中地区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
B.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完全否定了将领们“被坚执锐”“攻城略地”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之后,认为萧何诛杀淮阴侯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
D.萧何主动力荐韩信及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
翻译下列课文中的句子
(1)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①图书藏之。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为妻 |
B.累迁秘书丞迁:升职 |
C.莫不延首目送之延:邀请 |
D.珍奇寻又叛寻:不久 |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求请见,出金示之/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
B.此人大惧,收金而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明帝加以重位/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 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 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由于不能阻止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而受到别人讥讽。 |
(1)用斜线/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又 有 门 生 盗 其 衣 褚 彦 回 遇 见 谓 曰 可 密 藏 之 勿 使 人 见 此 门 生 惭 而 去 不 敢 复 还 后 贵 乃 归 罪 待 之 如 初。
(2)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②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承业,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者也。晋王兵击王行瑜,承业数往来兵间,晋王喜其为人。及昭宗为李茂贞所迫,将出奔太原,乃先遣承业使晋以道意,因以为河东监军。其后崔胤诛宦官,宦官在外者,悉诏所在杀之。晋王怜承业,不忍杀,匿之斛律寺。昭宗崩,乃出承业,复为监军。
晋王病且革,以庄宗属承业曰:“以亚子累公等!”庄宗常兄事承业,岁时升堂拜母,甚亲重之。庄宗在魏,与梁战河上十余年,军国之事,皆委承业,承业亦尽心不懈。凡所以畜积金粟,收市兵马,劝课农桑,而成庄宗之业者,承业之功为多。自贞简太后、韩德妃、伊淑妃及诸公子在晋阳者,承业一切以法绳之,权贵皆敛手畏承业。
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庄宗乃置酒库中,酒酣,使子继岌为承业起舞,舞罢,承业出宝带、币、马为赠,庄宗指钱积呼继岌小字以语承业曰:“和哥乏钱,可与钱一积,何用带、马为也?”承业谢曰:“国家钱,非臣所得私也。”庄宗以语侵之,承业怒曰:“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庄宗顾元行钦曰:“取剑来!”承业起,持庄宗衣而泣,曰:“臣受先王顾托之命,誓雪家国之雠。今日为王惜库物而死,死不愧于先王矣!”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去,承业奋拳殴宝踣,骂曰:“阎宝,朱温之贼,蒙晋厚恩,不能有一言之忠,而反谄谀自容邪!”太后闻之,使召庄宗。庄宗性至孝,闻太后召,甚惧,乃酌两卮谢承业曰:“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后。愿公饮此,为吾分过。”承业不肯饮。庄宗入内,太后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公,已笞之矣。”明日,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慰劳之。
卢质嗜酒傲忽,自庄宗及诸公子多见侮慢,庄宗深嫉之。承业乘间请曰:“卢质嗜酒无礼,臣请为王杀之。”庄宗曰:“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承业起贺曰:“王能如此,天下不足平也!”质因此获免。(节选自《新五代史•张承业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业数往来兵间数:多次 | B.承业一切以法绳之绳:约束 |
C.庄宗顾元行钦曰顾:回头 | D.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过:经过 |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乃先遣承业使晋以道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B.而:而成庄宗之业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以:庄宗以语侵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D.之:不能有一言之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承业虽是宦官,但他做人的风格深得晋王的喜欢,这也是他后来能够保得住性命并受顾命之托的关键因素。 |
B.张承业在庄宗与后梁相持于河上十多年里,在后方负责招兵买马,聚钱积粮,督促耕织,使庄宗最后成就霸业。 |
C.张承业不仅责任感强,而且耿直敢谏,在庄宗想从他那里要国家的钱作私用时,宁死不屈,并挥拳怒打庄宗,其勇气实在可敬。 |
D.张承业也很有智慧,当他知道庄宗很恨卢质时,他假装说要替庄宗杀掉卢质,实质上非常巧妙地保护了卢质。(也为庄宗保住了一个安邦定国的人才)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庄宗常兄事承业,岁时升堂拜母,甚亲重之。
⑵、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掌天下铨衡诠:选拔官吏 |
B.制可其奏制:制止 |
C.俾俊秀入学宫俾:使 |
D.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劝:勉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往往腾谤于朝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
燕王诚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文中划线未句读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 |
B.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
C.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
D.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 |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盗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3分)
译: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3分)
译: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4分)
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累迁秘书丞,坐事免。
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理人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
(选自李延寿《南史•谢灵运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共宗之崇尚 |
B.灵运多愆礼度违背 |
C.寻迁侍中寻找 |
D.灵运表陈疾上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文王拘而演周易 |
B.玄甚异之姜氏何厌之有? |
C.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D.与灵运情款异常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谢灵运“才华横溢”一组的是()
①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②纵横俊发过于延之
③衣物多改旧形制④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⑤粗立条流,书竟不就⑥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出身名门,富有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他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
B.谢灵运恃才傲物,在少帝即位时,联合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故被调离京城。 |
C.谢灵运被指定撰修晋史,书写完不久又升迁侍中,诗画还被盛赞,可见文帝为巩固统治,极尽笼络。 |
D.谢灵运看出政治上不被重用,真正受重用的是些名望远不如他的人,故他常托病不到朝廷值班。 |
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穿 池 植 援 种 竹 树 果 驱 课 公 役 无 复 期 度 出 郭 游 行 或 一 百 六 七 十 里 经 旬 不 归 既 无 表 闻 又 不 请 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不见知,常怀愤惋。
②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
B.属文日数千言属:隶属。 |
C.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胜:占上风。 |
D.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故事:旧例。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疑其客曾巩所为日月忽其不淹兮 |
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C.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D.记注与制诰为邻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③复对制策,入三等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A.①③④ | B.②③⑥ | C.④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